——记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我国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他率领部队长期在人迹罕至的密林雪原中与日寇血战,建立了不朽功绩。1940年2月23日,他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残忍的日本侵略军将他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敌人也为之震惊。
一
杨靖宇原姓马,名尚德,字骥生,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杨靖宇是他到东北工作时的化名,他幼年丧父,7岁时依靠叔父的帮助,进入本村一所私塾读书,13岁时考入确山县第一高小,18岁时考入开封纺织工业学校,在学生时代,他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秋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冬,中共河南省委为配合北伐,派杨靖宇回家乡确山从事农民运动,任农民协会会长。当时,农民们只有大刀长矛,没有新式枪支。为筹建农民武装,杨靖字心生一计,上演了一出只身夺枪的活剧,一天,他买了些花生,送给军阀部队一个士兵,请他教授操法。杨靖宇扛着那个士兵的枪在前面走,士兵跟在后边“一、二、一”地喊口令。快走到城门时,士兵下令:“向后转!”杨靖宇回答道:“朋友,我不向后转,要回家了。”他扛着枪便跑出了城门。那个士兵在他身后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城外。这时,杨靖宇将预先准备好的两块银元放在地上对那个士兵说:“这是你的路费。拿着回家吧!”这个士兵只好拾起银元,回家了。就这样,杨靖宇为确山农民武装夺得了第一支枪。以后,通过打土豪劣绅筹集经费,农会又买了一些枪支弹药,确山农民军渐渐武装起来。1927年4月,杨靖宇等领导河南省最早的确山农军举行暴动,并取得了成功。同年6月,杨靖宇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了。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中共确山县委于10月末发动了秋收暴动并取得了胜利,正式建立确山农民革命军(后改名为豫南工农红军游击大队),杨靖宇任总指挥。12月上旬,敌人向确山红军游击区进行疯狂“围剿”。在反“围剿"战斗中,杨靖宇不幸负伤,被送往驻马店普济医院治疗。
1928年春,杨靖宇伤势尚未痊愈,就到确山、信阳等地工作。不久,党调他去河南开封、洛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其间,他曾三次被捕。脱险后,1928年底,党组织派他去上海党组织学习。
1929年春,杨靖宇奉调到东北工作。中共满洲省委派他去抚顺担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煤矿工人运动。其间,他又两次被捕。在狱中,敌人对他施以灌辣椒水、灌煤油、灌马尿、坐老虎凳等酷刑,他坚贞不屈,始终不泄露党的机密。他第一次被捕坐了两年监狱,期满获得释放。第二次被捕,直到“九一八”事变后,用2000多元钱买通日本法官,才把他从狱中营救出来。
杨靖宇经受了严峻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锻炼和考验,政治上更加成熟,更加坚强。
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很快沦陷。为抗日救亡,党的组织相继在南满、东满、北满的一些山区农村发动农民建立了游击队。同时,一部分东北军的爱国官兵,由于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感召和影响,公然违抗南京国民政府的命令,组成义勇军,对日作战。1932年,东北各种抗日武装风起云涌,参加人数达30余万。
杨靖宇出狱后,不顾主羸弱的病体,立即从沈阳到哈尔滨,找到中共满洲省委,要求参加工作。最初党派他担任东北反日总会的领导工作,后来又调任中共哈尔滨道外区委书记。中共哈尔滨市委成立时,他是第一任市委书记,同时又是省委委员,1932年4月初,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周保中去吉林东部工作,由杨靖宇代军委书记职务。
1932年秋,秋杨靖宇被派往南满巡视工作。他重点整顿以吉林磐石地区为中心的抗日武装,组建起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并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春天,杨靖宇任这支共有250多人的游击队的政治委员。
1933年8月15日,杨靖宇在磐石玻璃河套主持召开了南满游击区和游击队代表会议,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会议遵照上级的指示,决定将红军游击队的名称改为人民革命军。会后,经过一番筹备,在“九一八"两周年纪念日那天,以南满游击队等为基础,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全师有300余人。一年以后,即1934年11月7日,正式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全军共1000余人。
当时在南满地区,有一批自发性质的抗日武装。他们反对侵略者,进行抗日斗争,但又缺乏严格的纪律,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也持某种对立态度。这些自发性的抗日武装经过杨靖宇做说服、帮助工作,越来越信赖杨靖宇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他们纷纷找杨靖宇接头,表示愿意联合。有的要求将所部改编为人民革命军,或要求给他们派政委,有的还打听什么人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春,南满地区抗日武装联合的局面已经形成,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的条件业已成熟。4月1日,由杨靖宇牵头联合当地17支抗日武装,成立南满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他被推选为总指挥,下属4000多人,由此,南满的各种抗日武装力量基本上联合起来了。
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杨靖宇虽因工作关系未能参加会议,但仍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
1936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遵照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精神,决定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军,东北反日联合军第四、五、六军,均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先后共成立了11个军,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发展到4.5万人。
1936年6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接着,东北抗日联军第一、第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率领第一路军,转战长白山麓、松花江和鸭绿江畔30多个县。据敌方统计,仅1936年在该地区,通化日军被袭击1263次,安东(今丹东)日军被袭击5549次,奉天(今沈阳)日军被袭击5469次。在处境极度困难的1939年,第一路军与敌交战仍不下于600次。一路军威震东北,令敌人闻风丧胆,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斗争。中共中央六中全会曾致电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37年12月经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杨靖宇被确定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委员。
三
1938年10月以后,全国抗日战争进入异常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在东北,杨靖宇领导的抗联一路军是日伪“讨伐”的重点。1938年秋天,在原东北抗联第一师师长程斌这个民族败类的配合下,日军调动总计2万人的兵力,把杨靖宇部队包围在临江岔沟,妄图将杨靖宇部队“一网打尽”。是晚,在夜幕的掩护下,杨靖宇悄悄地把部队带到西北方向敌军阵地附近,让朝鲜族同志走在前面,和敌人岗哨答话,说是“自己人”迷惑敌人。趁敌人分辨不清之际,杨靖宇率大部队边打边往外冲,终于天明时分冲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圈。在敌人多方面的残酷进攻下,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全部被破坏,当年冬天,杨靖宇率一路军一部1400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
他们进入深山老林以后,衣食不足,经常挨饿受冻,以草根树皮果腹。日伪以高官厚禄诱降杨靖宇。杨靖宇对同志们斩钉截铁地说:“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
1939年冬,形势进一步恶化。敌人增兵,抗联减员,敌我力量对比更加悬殊。日伪军对一路军部队进行了全面包围和封锁。因此,一路军司令部决定采取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的办法,粉碎敌人“聚而歼之”的阴谋。11月间,杨靖宇率领司令部直属部队700余人由金川一带进入濛江县境。11月23日,与敌一场血战,部队伤亡很大,杨靖宇身边仅剩400余人。1940年1月,杨靖宇把部队又化整为零,命令主力北上,他亲率五六十人的小部队东进。
就在这时,司令部警卫旅第一团参谋丁守龙叛变投敌。这个民族败类把杨靖宇的全盘计划出卖给了敌人。
为突破敌人的层层包围,杨靖宇率部昼夜行军,还常与敌人交战,不少同志相继壮烈牺牲。
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身边最后的两名警卫战士在濛江大东沟屯附近向群众买粮食时,被敌人发现,经过激战壮烈牺牲。敌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杨靖宇的印章,断定他就在附近山林中,于是撒下了层层包围网。
杨靖宇失去了最后的两名警卫战士,孤身一人,5天之后,即2月23日下午,杨靖宇出现在吉林省濛江县保安村附近的三道崴子路边。为了找到部队东山再起,他请遇到的几个打柴人代买粮食、棉鞋、棉衣。其中的一个打柴人劝杨靖宇向伪满投降,他回答道:“我有我的信仰,我不能投降。”又说:“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咱们中国就完了。”令杨靖宇意想不到的是,这几个打柴人中有一个是民族败类,回村后立即向敌人告密。于是,敌人的“讨伐队”迅速将无力奔跑的杨靖宇包围在一片小树林中。
日军留下记载称:“讨伐队”向杨靖宇逼近到百米、五十米时,喊话劝降。杨靖宇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连续有5人中弹(1死4伤)。日军见生擒困难,就猛烈开火。杨靖宇左腕中弹,一支手枪落地后,仍以右手持枪应战。敌人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胸部,鲜血顿时染红雪地,杨靖宇壮烈殉国。
残暴的日本侵略者无法理解英勇的杨靖宇长时间被围困在冰天雪地里,在完全断绝了粮食的情况下,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顽强地进行战斗。他们剖开了杨靖宇的遗体,惊讶地发现在他的胃里一粒粮食都没有,只有野草树皮和棉絮!
日本关东军为庆祝所谓的“胜利”,将杨靖宇烈士的头颅割下,送到伪满的“新京”(长春)保存。同时又在烈士殉难处破例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和对躯体的葬礼,以杨靖宇的刚强不屈训诫部属。
为纪念杨靖宇烈士,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保安村改名为靖宇镇。
长春解放后,泡在药液中的英雄头颅被找到,脸上冻伤的痕迹还清晰可见。杨靖宇的头颅留下印模后(用于制作塑像),于1958年2月23日,由通化党政军民组成的公祭安葬委员会将英烈的遗体与遗首对接起来,覆盖国旗,安葬于通化烈士陵园。在公祭安葬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送了花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金日成、金一等同志也送了花圈、挽联。大会高度评价了优秀共产主义战士杨靖宇光辉的一生。在悲壮的哀乐中,人们吟唱着怀念他的歌曲:“洒热血,遍地红,杨靖宇是英雄,万古千秋留英名,永远活在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