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国上将钟期光逝世十五周年
舅爷爷,您离开我们已十几个春秋了。您老人家辞世时,我们还是孩童,而今我们已成年。遵从您老遗愿,我们都踏上了从军之路。岁月悠悠,往事历历。每每忆起幼年在您身边的幸福时光,每当看着您戎装威武的照片,每次读着您写的文章、诗篇和书信,想着您的革命业绩,我们的灵魂就被震撼着,我们的斗志就被激励着。您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您也从未离开过我们,您给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锻就了我们坚强的性格,使我们成长为一个有用之人!您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您老人家的谆谆教导,总是那么清晰地萦绕耳旁,是那样的亲切……
“娃儿,你要学会吃苦”
记得那是1988年3月,沐着和煦的春光,我们随爸妈进京为您祝贺八十大寿。寿宴那天,您的老战友来了很多。席间您抱着我们问:“吃过家乡平江的苦菜没有?“我们那时年幼不谙事,望着桌上丰盛的酒菜,没有明白您问话的用意,于是很随意地回答:“没有。舅爷爷,吃苦菜好苦好苦哟。”您笑吟吟地说:“娃儿,吃点苦菜有好处,只有吃苦才能记住过去的苦日子,只有吃苦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说到这里,您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您和您的老战友们谈笑风生,兴致勃勃地回忆起你们年轻时,在家乡平江县黄金洞的深山老林里打游击的艰苦卓绝的岁月。您出生于一个佃农家庭,幼年在家乡读私塾,后又考进平江县天岳书院,读完了高小和初中,曾从事小学教育工作,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6月,您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队伍,前往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后,您被派回平江发展游击武装和开展地方工作,在不到一年时间内,您参与组织领导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暴动。后来红军主力长征,您遵照党的安排,留在湘鄂赣边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那时的条件艰苦得超乎常人的想象,你们长年累月猫在原始森林里,难得吃上一顿饱饭,战士们平常靠吃苦菜、芭蕉蔸、松子、山杨梅等野菜野果度日。而对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生活,您不但和部属们同甘共苦,还以昂扬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断鼓励大家,告诉大家光明在前,胜利在前。凭着惊人的毅力,您带领部队硬是在艰苦岁月中坚持,等来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好消息。您的同乡好友张震上将(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后来回忆那段历史时还感慨地说:“我很敬佩钟期光同志坚持三年敌后游击战争的斗争精神,在某些方面讲,他们比我们参加长征的同志还要困难得多。”您当时回忆那段革命斗争的历史,我现在细想来,您老人家是有特别用意的,您是在以历史教育我们,警示我们不忘先辈不忘本呀!
“要成大事,博览群书”
舅爷爷,您一生酷爱读书,通读古今中外各类书籍,这固然是您长期从事军事政治工作的需要,但也和您勤奋好学,对知识的孜孜以求是分不开的。给您祝寿那年,我们还刚启蒙,由于上学前父母有意识地对我们进行了严格的学前教育,所以当时已能识不少字了。您对此很满意,反复叮嘱爸妈注意督促我们兄弟俩多读书,读好书。在您的书房里,有这样一副对联,至今我们还记得:“富不读书纵有银钱身何贵,贫而好学虽无功名志气高。”您常说闲中觅伴书为上,要成大事,博览群书,人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只有学习,精神才不会空虚,才能活得充实。或许是因为不断学习的缘故吧,您以实干家著称,一贯重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把政治工作当作人民军队的生命线,并将红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与抗日战争的新任务新环境巧妙结合,从而对我军的政治工作做出了新的建树。十几年来,我们牢记您的教诲,渐渐养成了勤读书、勤学习的好习惯。平常我们注意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还真是受益匪浅。您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与殷殷关爱将永远鞭策我们,使我们受益终生。
襟怀坦白,豁达大度
舅爷爷,您是个有着豁达胸襟的人,您一生对战友对同志对部属满腔热情。您的战友王平将军(原总后勤部部长)在您离开我们后深情地写下悼词:“永远怀念钟期光同志,襟怀坦白、清正廉洁、坚持原则、顾全大局、联系群众、团结同志、严守纪律、表里如一的高尚品质。”您肚量大,心胸开阔,能容人容事。“文化大革命”中您被林彪反革命集团强加上“反对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反对突出政治”等罪名,受到长期批斗、监禁和摧残,直到1973年才被解除隔离审查,1978年才获平反。您惨遭错误批斗,身心受到重创而致残,半身不遂。对此,您以一名共产主义者的豁达胸怀乐观地对待,始终对党赤胆忠心,积极拥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虽然晚年因健康原因不能再参加军队工作了,但您始终关心党、国家和军队的各项建设。对“文革”中参与整您的个别人,您也能以非凡的气度宽容。据您的老战友张藩中将回忆,50年代“反右”时,有人为了报私仇要整一个人,您知道后出来说公道话,保了这个人。但到后来“反教条主义”时,这个被您救了的人却反过来咬您一口,参与整您。对此,您在获得平反后没有记仇,对这个人还是一如往日。后来这位同志非常愧疚,经常去看望您。而您见了他仍笑呵呵的,热情地留这位同志吃饭。这是很不简单的。宽大则得众,您正是以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立身做人,看淡荣辱,容常人难容之事,在数十年的戎马生涯中,赢得了上上下下的普遍赞誉和爱戴。舅爷爷您知道吗?您离开我们的那一天,自发前来谒灵吊唁的党政军各界人士络绎不绝。不少老领导年事已高,还由秘书或警卫搀扶着,亲自前来送您最后一程,含泪和您作最后道别,场面异常感人。这无疑是和您生前爱护人、团结人分不开的啊!
“功高不矜,名利不争”
舅爷爷,您十几岁即离家搞革命,戎马倥偬。自古忠孝难两全,您直到全国解放后,50年代才得以回了一次家,其时,您的父母已双双辞世。您是家里的独子,从这一点来讲您是未尽到孝道的。为此,您内心一直有着挥之不去的深深愧疚。俗话说“叶落归根”。晚年,您很想再回家看一看父老乡亲,看一看家乡改革开放的新变化,为父母上一次坟。但组织考虑到您的身体状况,出于对您老人家的关心爱护,您晚年的这一愿望未能实现。对此,您常和我们晚辈打趣说:“当官莫当大了,你们看,我现在多不自由啊。” “玩笑是这样开,但现实生活中您对名利看得很淡这是事实。
您一生为党为军队兢兢业业地工作,将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军的政治工作,在军队政工岗位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建立了不平凡的功勋。但面对功劳和荣誉,您从不居功自傲,总是谦虚谨慎,低调行事。1963年9月,您负责军事科学院党委日常工作、政治思想工作和兼管战史部工作后,对当时的“左”倾思潮特别是林彪对毛泽东思想的实用主义作法,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并且力排众议,观点鲜明,提倡从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与个人创造相结合的主张。针对林彪一伙混淆政治和军事关系的谬论,提出要“保证六分之五的科研时间”,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在战史研究中您坚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科学和求实态度,不赞成抛开其他元帅单独编辑《林彪文选》。长期与您共事的叶飞将军曾感叹道:“期光同志政治工作多建树,功高不矜,名利不争。”的确,这是对您中肯的评价。您有着65年的党龄,是1955年500万人民解放军中的57位上将之一,翻开您近70年的革命履历表,上面记载您一生担任过的37个行政职务,其中35个是从团到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大军区级的各级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兼主任、副政委等职务,几乎全是副职,只有两个是主官职务,而且任主官时间不长。“将军姓‘副’”,这就是您啊!
亲爱的舅爷爷,我们想对您说:我们将把对您的无尽思念化作学习、训练的动力,铭记您的教诲,在军旅道路上沿着您生前指引的方向不断前进,积极投身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努力做一名新时期的合格军人。
亲爱的舅爷爷,我们想对您说:您放心吧!你们老一辈浴血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们将沿着这条路,脚踏实地地走下去,子孙万代永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