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宝应是苏中敌后根据地。苏中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新四军一师师部曾在这里驻扎过近两年时间,不仅党政军机关遍布宝应,还有归属华中、苏中及县团的军械厂、榴弹厂、兵工厂、铁工厂、修械所等大大小小的军工生产单位,星罗棋布于荡区的芦苇丛中。被誉为“中国保尔”吴运铎直接领导的射阳油坊头兵工厂也建在这里。该厂在借用群众几间草屋的基础上,很快建成铁皮钢板结构的213间厂房,并建有炼铁、炼铜两座高炉,占地百亩。工人203人,干部技术人员53人,不仅生产大批榴弹及“52”、“73”、“82”炮弹,还不断研制新式武器。夜晚的油坊头兵工厂,被汽油灯照得通明,两座高炉的火光映红夜空。
吴运铎1939 年5月人党。早先,吴运铎在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工作。一次,他以摇柄发动机器,摇柄滑落,他左脚踝骨受伤。他不顾伤痛,坚持劳动,又接着去采购急用器材,以致十多天后小伤变成重患。医生从他的伤口里挖去腐烂的肌肉与脓血,形成足有半个菜碗大小的月牙形深洞。住院医治一个多月也不见好,心急火燎的吴运铎便不由分说地夹着两根拐杖,回工厂去投入修枪造弹的劳作。不久,国民党顽固派调动大军企图围歼在江南敌后坚持抗日的新四军,兵工厂奉命撤离。带着伤痛的吴运铎拄着拐杖艰难地行军,历经艰险,终于到达苏中黄桥。
随着华中抗战形势的发展,军司令部决定将兵工干部和工人分配到华中各根据地创建更多的兵工厂。吴运铎被派往淮南。他拖着残疾的腿,与同志们一道,连续急行军一个多月,进入淮南根据地。就在村野里,吴运铎领着7名工人,白手起家建立步枪子弹工厂。开始,他们利用搜集的废旧钢材,制成大大小小的工作机器30多台。之后,规模进一步扩大,完成了年60万发子弹的生产任务,并又研制生产出迫击炮弹,月产达300发,还根据战争需要研制生产出拉线地雷、脚踩地雷、定时地雷等多种地雷。一次,吴运铎从报废雷管中拆取雷汞做击发药,雷管突然爆炸,他的左手被炸掉4个手指,右腿膝盖、左眼也被炸伤,昏迷了15 天才恢复知觉。这次,他同样未待伤口痊愈,就又提前出院,回厂边工作边治疗。他的腿留下残疾,左眼最终失明。当军工部决定在淮南建立大炮制造厂时,吴运铎又立马投人行动,经反复设计、试验、摸索,不仅高质量地建成这个厂子,及时投产造炮产弹,而且还完成对一批迫击炮改装成平射炮及其炮弹改造的任务。
不久,在淮南的兵工厂奉命随军部北移,搬迁至淮阴。此时吴运铎调任华中军械处副处长兼华中炮弹厂厂长。他迅速调集力量在宝应射阳建立油坊头兵工厂。仅在著名的车桥战役中,该厂就供给50枚两用地雷和数以万计的手榴弹。以后吴运铎奉调东北,担任了东北联合兵工企业工程部副部长兼引信厂厂长、党委书记等职。一次,在海边山脚处试爆炮弹,一枚哑弹突然爆炸,吴运铎被炸伤,左手腕骨折,右膝盖和脚趾都炸去一半,脸部的伤口流血不止。他被抬上卡车送医院抢救疗伤。不久,他又打着绷带、拄着拐杖走出了医院,依然与枪炮弹药为伍。他把毕生心血与智慧倾注在军工事业上。
宝应人民与吴运铎结下了不解的历史情缘。当年,他在油坊头组织军工生产时,地方武装、当地干群主动参与保卫保密,制造榴弹需要木柄,便提供本地上好的白果树(银杏)木料。弹药出厂,则由当地群众编织竹篓包装,还配合制造增设暗仓的双底木船,以隐蔽运送枪械弹药通过敌人关卡。后来,尽管吴运铎离开油坊头,离开宝应,但他对宝应人民仍“藕断丝(思)连",牵挂不已。1962年,身居北京的吴运铎派专人来宝应探访,并送给油坊头5000元人民币,使其构筑了后大圩、置办了排灌站。时隔22年即1984年5月,吴运铎又亲自来这里探访老区人民。其时,他已先后担任共和国的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所所长、第五机械工业部20院副总工程师、机械工业院副院长和顾问等职。在宝应探访期间,他应邀给城乡机关干部做了弘扬革命传统的报告,并为县、乡、村分别题词,叮嘱革命后辈要“把一切献给党”。
“把一切献给党”,是他醇厚的心声,也是他一生的践行。他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他曾用这六个闪光的大字作为书名,书写出他人生的真正价值。《把一切献给党》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被作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续篇。他不愧是中国的“保尔”,不愧是一个模范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