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期●随感录●

雨丝风片

作者:一张

热线年年
  热线者,特殊之通信方式也。即任何情况,都能“随叫随通”,立时对话。目下热线如蛛网,用于舆论监督,沟通民情,为百姓维权解困,确是体现一定程度政治文明、建设成效的举措。夏令有热线,冬令有热线,机关媒体处处设有热线;只差豆浆大饼摊还没有开设。
  老实说,热线虽然有效,但多半属短效机制,能保持恒温的不多。姑以夏令为例,上线的年年是水、电、煤、卫,房产、交通、小区安全之类;“我家有个臭水浜”,则是个“永恒的题目”,老大难还是老大难。明年呢,明年再会,仍是“老交”。
  新套套与老大难
  盛行热线之前,盛行过监督电话。监督电话之前,盛行过“首长接见日”。接见日之前是什么?我记不得了。反正,年年有个新套套,民为邦本的意识,是有所觉醒的。古代的父母官有每逢初一、十五放告的制度,允许百姓击鼓鸣冤。今之设监督电话、有接见日,也颇有古风了。可惜的是首长太忙,接见了两次改由手下的人代见。手下的也忙,“权力下放”,由小巴拉子接见。小巴拉子人微言轻,自知无权处理老大难问题而关门。于是只剩下求见者。监督电话也是,很快成了“聋子的耳朵”。我试了几处,都打不通。电话成了空话。
  热生于冷
  国际需要动用热线的时候,是因为大家在打冷战。社会上热线很多的年代则是因为某部门有官僚主义、不负责任、对老百姓冷淡。这叫:热生于冷。
  为驱寒御冷而制热,热也有限,热也不久,顶多“五分钟热度”吧。关键是要改革,找出深层次的问题,以法治之。到那时候,即使没有热线,也会雪消冰化,四季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