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金寨县是开国少将李家益(1918-1974)的家乡。在当地,一直流传着他14岁时就巧俘百十余敌兵的英雄故事。
1932年,时年14岁的李家益在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1师第32团担任少宣队队长。那年2月,乍暖还寒,红4军正紧锣密鼓地筹备苏家埠战役。这不仅是红4军在军事上的一次重大行动,也将对全军士气形成一次极大鼓舞。年轻的李家益就在这场战役期间,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自参加红军以来,李家益就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因为年龄小,他的任务主要是宣传红军的理念和战斗精神,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这一天,他接到任务,要到镇上制作并带回宣传喇叭。
当他完成任务、带着宣传喇叭返回驻地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情况:不远处的林间空地上,躺着百十余东倒西歪、看起来疲惫不堪的敌人。李家益心中一惊,心想这些敌人如果得到喘息,很可能会对我军造成危害。然而,当时他孤身一人,又没带武器,只有一个喇叭,该如何对付这些敌人呢?
李家益迅速冷静下来,开始观察敌人的动静。他发现敌人虽然人不少,但已经失去了战斗力。他暗中盘算,如果能巧妙利用手中的喇叭,或许能唬住这些敌人。于是,他悄悄地靠近树林边缘,找了一个隐蔽的位置站定。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喇叭,大声喊道:“你们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不要反抗了!排成四列,向前走!不要回头!红军在前面的村子给你们做了饭!反抗者死路一条!老实者有饭吃,管饱!”他的声音在树林中回荡,仿佛真有无数红军战士在周围埋伏着。
敌兵听到喊声,一片惊慌,纷纷爬起来东张西望,试图寻找红军的踪迹。然而,四周除了风刮过树木的声音外,什么也没有。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耳朵,但将信将疑中,还是选择了相信李家益的话——毕竟,他们已经没有力气再反抗了。
于是,这些敌兵纷纷举起手来,按照李家益说的,排成四队向前走去。他们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疑惑,但更多的是对生存的渴望。就这样,在李家益的巧妙设计下,百十余敌兵竟然被他一个人俘虏了。
当这个消息传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兼第4军军长徐向前的耳中时,徐向前既惊讶又欣慰:惊讶是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竟有如此勇气和智慧,欣慰是红军队伍中有如此忠诚和勇敢的战士。为了表彰李家益,事后,徐向前将他提拔为连指导员。李家益巧俘敌兵的事,很快在红军中传开了。他的智慧和勇气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在后来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李家益逐渐成长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多年征战中,他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李家益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岁月如何流转,那些英勇无畏、智慧过人的英雄们将永远被人民铭记,成为后人前行的灯塔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