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要论断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得出的长时段判断,既是指中国经历并正在面对的发展大趋势,也是指世界正在经历和面临的发展总态势。在这个历史发展的长时段变局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其关键节点之一。
一、中国走上“站起来”的伟大历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全国民众奋起反抗,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但都未能阻止这种沉沦的趋势,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遏制住中华民族的沉沦趋势,并走上了“站起来”的艰难历程。可以说,这一艰难历程的关键一步,正是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从沉沦中奋起的伟大历程。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坚持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阶层人民,以持久战武装全国民众思想,并带领民众英勇战斗在抗日战场,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最终领导中华民族,彻底打败了邪恶的日本法西斯,进而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中国人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独自抵抗日本法西斯百万军队,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的抗战;从1937年七七事变算起,中国全民族抗战也长达8年。即使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前,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几乎是单独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仍是牵制和消灭日军的主要力量。仅8年全面抗战中,中国军队对日军的大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参战兵力最多时将近500万人,另外还有民兵200多万人。由于中国人民的长期英勇作战,日本陆军的主力绝大部分时间被牵制在中国。日本投入南方战场(即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的兵力,只有10个师团和3个混成旅团,约占日本陆军地面部队的20%,而日本的中国派遣军司令部下辖21个师团、1个骑兵集团、20个混成旅团,另外还有日本大本营直属第四师团驻上海,关东军司令部下辖13个师团和24个混成旅团在东北。到停战时,日本在中国的军队除75万左右的关东军之外,还有111万左右的军队,中国战场牵制日军兵力大约相当于全部海外日军274万人的约70%。以1937—1945年8年累计,日军在华战死44.7万人,相当于二战期间战死日军总数113万的40%。日本用于中国的战费约121亿美元,相当于全部战费340亿美元的约35.5%,而中国的伤亡人数则超过了3500万!这些统计数字足以证明,中国的抗战,不仅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而且牵制了日军,有力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的抵抗力量,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二、中国的大国地位得到承认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战略地位的重要性终于为美、英等国所承认。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因此,为了使中国坚持对日本的有效作战,美国众参两院于1942年2月7日通过了援华贷款5亿美元,扩大了对华援助的规模。
美、英两国特别是美国,为了进一步争取中国,加强在太平洋战场反击日本的力量,在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问题上的态度逐渐积极起来,而此时的国民政府也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1942年春天,中国社会掀起了要求立即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热潮。而此时,实际上日军占领上海后,美、英等国在公共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名存实亡。于是美国开始与英国磋商是否考虑在战时废约的问题。
1943年1月9日,为了拉拢汪伪政权继续依附日本,日本与其签订盟约,故作姿态地“交还”租界及撤废治外法权。这也迫使英、美加快了与中国签订新约的速度。
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 (简称《中美新约》)和《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与换文》 (简称《中英新约》),宣布取消美英两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取消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终止该条约及其附件给予两国的一切权利;两国放弃在北平使馆界、上海和厦门公共租界所享有的权利;取消两国在通商口岸的特别法庭权,在上海和厦门公共租界的特区法院制度;取消两国在中国领土内各口岸雇用外籍引水员的权利,取消两国军舰驶入中国领水的权利等项特权;英国交还天津和广州的租界,放弃英籍海关总税务司权;等等。
在美、英的影响下,其他在华享有特权的国家也相继宣布放弃在华特权,与中国签订新约。尽管《中美新约》 《中英新约》并不完美,例如英国就拒绝交还香港和九龙,但是应当承认,这些新约的签订,标志着在法理上结束了西方列强在中国享有的百年特权,洗雪了中国人民的百年耻辱,使中国从此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成为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
与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独立相伴随的,是中国在国际上获得了政治大国的地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时盟国开始真正意识到中国战场的重要战略地位。1942年1月1-2日,26个抗击法西斯的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签字各国为了将这场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而协同作战。1月1日,罗斯福还宣布成立包括中国、泰国、印度支那和缅北的中国战区,以后该战区有所扩大。中国战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区的一部分。以这两件大事为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大同盟终于得以形成,从而奠定了最终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名方式。在美国的支持下,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排在26个国家之首,并比其他国家提前一天签字,其他国家则于第二天按国家名称的字母顺序排列签字。这就使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正式出现在国际文件和国际舞台上。实际“反映了新的联合国家联盟后面的真正均势”。尽管中国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仍然贫弱,尽管美国出于其战时和战后长远战略利益的考虑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但是,从根本上说,正是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英勇抗战和民族的巨大牺牲,才赢得了中国应有的国际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三、中国为促进战后世界走向和平作出重要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以反法西斯同盟大国美国、英国和苏联为主,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共同设计战后新的国际秩序,也就是“雅尔塔体系”。在“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过程中,中国的大国地位不仅一再得到确认,而且中国也在重建战后的世界和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特别体现在作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的创建方面。
中国作为“四强”之一,积极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力所能及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将自己定位于东方人民的代表。1943年10月在莫斯科召开的美、英、苏外长会议上,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代表美国政府表示:“美国政府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正在进行作战的四大国之一。对中国来说,如果现在苏联、英国和美国在宣言中把它抛在一边,将极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造成最可怕的政治和军事反响。”因此他认为:“在四国宣言中漏掉中国是不可能的。”在美国的坚持下,中国最终作为“四强”之一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亦称《莫斯科宣言》),宣布要“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所有这些国家无论大小,均得加入为会员国,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从而确定了中国在建立未来的联合国组织中与美国、英国和苏联所处的特殊地位。
同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在11月23日罗斯福和蒋介石的会晤中,罗斯福表示,支持中国关于日本窃取的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必须归还中国的要求,并将其写进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中。1945年7月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则再次宣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这就在国际法上明确承认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台湾是中国领土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在当天的会晤中,罗斯福与蒋介石还讨论了未来的国际组织问题。罗斯福再次支持“中国应当拥有作为四强之一的地位,并且应当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四强小组的机构并参与制定它的一切决定”。蒋介石则当即表示:“中国将欣然参加四强的一切机构和参与制定决定。”由此可见,中国的大国地位已经进一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确认。
1944年8月,中国代表团参加了首次筹建联合国的四大国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并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章程的制定工作。
1945年4月,联合国在旧金山召开制宪会议,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中国是这次重要会议的四个发起国之一。中国共产党派出自己的代表董必武,与国民政府的代表共同组成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特别体现了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正如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的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所说:“中国共产党对于保障战后国际和平安全的机构之建立,完全同意敦巴顿橡树林(园)会议所作的建议和克里米亚会议对这个问题所作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欢迎旧金山联合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已经派遣自己的代表加入中国代表团出席旧金山会议,借以表达中国人民的意志。”在这次制宪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一些重要建议为大会所接受。
总之,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反对强权政治,强调国家和种族平等,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积极为弱小国家伸张正义,成为中国在创建联合国的外交活动中的一大特色和独特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被与会国一致肯定,中国被确认为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文也成为联合国的正式语言之一。
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进一步在国际法上确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使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100多年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前仆后继、孜孜以求的努力结果。在极其严峻的抗战形势下站起来的中国,坚持为东方人民说话,使《联合国宪章》包括了东方人民的要求,这对于当时尚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很大的鼓舞,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而赢得的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世界性挑战
中国在战时虽然取得了政治大国的地位,但必须承认,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一个大国的实力,因此也没有真正获得美英苏等国的平等相待。当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需要妥协时,牺牲中国的利益仍然是它们的选项之一。例如,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苏两国在不让中国知晓的情况下就达成了有关远东问题的秘密协定。其中,美国以中国的主权为筹码,以维持外蒙古现状、南库页岛及邻近岛屿归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并保证苏联的优惠权益、恢复租借旅顺港为苏联海军基地、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中苏合营并保证苏联的优惠权益,千岛群岛归苏联等条件,换取苏联在纳粹德国投降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随后美国又迫使中国接受该协定,并与苏联签订并不平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再如,中国抗战胜利后,英国仍拒不交还香港、九龙和新界,美国更是介入中国内战,并于1943年5月与中国政府签订《关于处理在华美军人员刑事案件换文》以及1946年11月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使在华美军享有治外法权和获得在华特权。之所以如此,与战时国民党统治集团的专制、腐败密切相关。
反观中国共产党方面。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坚决反对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坚决维护全民族团结抗战,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拥护,而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冀热辽、苏北、苏中、苏南、苏浙皖、淮北、淮南、皖江、浙东、河南、鄂豫皖、湘鄂、东江、琼崖等19 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人口9550余万。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施的各项建设,如民主政权建设、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等,使抗日根据地成为敌后战场得以坚持并取得胜利的基地,不仅为抗日战争的真正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人民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发展到120万党员,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人,还有200万民兵。因此,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加速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中国革命进程,从而加快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步伐。
因此,只有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才彻底摆脱了贫弱,中国人民才真正站立起来,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也才真正得以确立。从此以后,中国在70多年的历程中,从站起来开始,继续走在富起来、强起来的新时代新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着。正如习近平所说:“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回首二战,还可以看到二战胜利的重要的成功经验,那就是人类曾经在面临共同的敌人法西斯的时候,能够摒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而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团结战胜了邪恶的法西斯。今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但世界仍然很不太平,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也比20世纪更为深刻和复杂。为应对、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倡议并身体力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应对全球挑战,当可视为二战的成功经验在新时代改革与建设国际治理体系、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实践。
今天,当我们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和广度,回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深深感到它所留下的政治遗产对中国和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至深至远。
本文系作者在本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江南北》杂志创刊40周年暨2025年全国联络站工作会议”上所作主题报告(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