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兴东街道《大江南北》学用交流活动侧记
今年5月,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东街道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区建设促进会举行的《大江南北》 学用心得交流活动上,兴东街道老干部代表、村居夕阳红党支部书记、村居理论宣讲员及部分镇村年轻干部代表齐聚一堂,分享各自的感悟与收获。
兴东小学退休教师马新之,退休前担任村小学校长。他分享道:“《大江南北》 于我,不啻一泓清泉。杂志中那些泛黄的历史照片与鲜活的革命故事,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作为教育者的第二人生。在社区党史课堂上,我将项英、陈毅组建新四军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时,看见他们眼中闪烁的光,恍若又见教室里举起的小手。参与编纂镇志时,我从我们街道退休老师吴佑华撰写的《东土山三禅广惠寺的红色记忆》 文章里,觅得本土烈士的新踪迹。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退休生活有了沉甸甸的分量。最动人的,莫过于带着‘红领巾’们走访天竺山纪念馆。当孩子们指着李晏复烈士的遗物追问细节时,我忽然感到,教师退休只是讲台的转移,真正的教育永远发生在心与心的碰撞之间。银发不是岁月的休止符,而是用阅历继续书写育人之歌的墨汁。”
兴东街道党建办公室工作人员、老干部联络员王晨发言:“我读了刊登在今年《大江南北》 第1期上的《让中国“耳朵”听懂大海的声音》 一文,了解了中国‘水声之父’杨士莪院士的感人事迹。深海之下,杨院士用七十载光阴倾听大海的脉搏,让中国‘耳朵’听懂蔚蓝的‘密语’。他的坚守,如深海般静默,却激荡着时代的回响。我们的基层工作亦是如此,虽无惊涛拍岸的壮阔,却有细水长流的坚韧。整理档案、核对数据、解答政策,看似琐碎,却承载着无数人的岁月与期待。杨士莪说:‘只要是国家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在人事管理的方寸之地,我们也应该以同样的匠心,校准每一份待遇,守护每一份权益。”
活动中,兴东街道紫星村专职网格员刘天天分享了读《在红刊激励下再创人生价值》 、兴东小学教师吴雯瑄分享了读《石志桥:洪泽湖的守护人》 等文章的心得:“此次红刊学用心得体会交流会的召开,进一步激发了我们街道党员干部学习红色刊物的热情,促进了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吴雯瑄高兴之余,吟诗一首:战歌犹在纸间鸣,星火文章照眼明。一卷风云凝碧血,千秋肝胆铸红旌。
兴东街道此次《大江南北》 学用心得交流活动,得到街道党工委、区老建会的支持。街道党工委、区老建会多位领导来到活动现场并讲话。兴东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老建会会长邢建均赋诗一首《红刊共读会有感》 :文脉相承聚一堂,初心如茗细品尝。基因化作春江水,使命担来字字香。
活动结束时近傍晚。夕阳下,杂志封面上“大江南北”四个字在余晖中闪闪发亮。这些来自不同岗位的阅读者,正将纸页间的精神火种,播撒在社区田垄、街头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