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革命老区有个对口帮扶村,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却使用省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 200 万元,在村主干道两侧修建低矮景观墙,户户院墙作画,还修了大理石石材的乘凉亭和木质长廊,而村内涵洞积水问题却长期未解决。村民怨声载道,说我们不要“盆景”,要“风景”。
在当前的基层工作中,存在一种令人深思的背离现象:办事员人少事多,却要不断打造所谓有创新意味的“盆景”,还要疲于应付各种“盆景”工作所配套的检查、台账。过多的检查和繁琐的台账,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中去。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盆景”现象的背后,映射的是政绩观错位、考核机制僵化和实施监督缺位。基层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真抓实干、为民服务为宗旨,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优化考核机制,减少不必要指标,推动数据共享,才能压缩形式主义生存空间。强化群众监督,必须通过“村民说事会”等渠道让群众参与决策评价。对劳民伤财项目倒查追责,形成震慑,方可严惩虚假政绩。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支持和保障,让基层干部有足够的资源和条件去开展工作。鼓励基层创新,但这种创新应是基于实际需求和群众利益的,而非为了创新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