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期●读者*作者*编者●
继承传统 以质取胜
作者:
上海青年报老报人 周安通:我是贵刊的幸运读者,首次看到贵刊大名是在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刊上。老同志“前贤”王维、居欣如等不时撰文亮相,即知刊物不凡。所幸者,今岁年初笔者住院治病期间,家人携来2009年一、二期刊物,始得一睹芳容。刊物确实不错,特别是“当今”这个年代,立足革命翻身、建国兴华的传统之本,尤其难能可贵。扫描书市报亭,一言以蔽之,多是缤纷世界,花花文章。但革命尚未远去,建设方兴未艾,留得一片洁土净地,于我等非属多余,于“80后”、“90后”更是不可或缺,须知“根本”一丢,气脉全完。《大江南北》缅先烈,启后人,继承传统创新业,不避“老土”,肩当重任,可贵!
读刊后有以下四点印象供参考:
一、通观刊物文章比例,今“古”约摸三七开。但为文、办刊,其宗旨为“未来”,因此希望为文者不忘结合现实教育后人;办刊人要力争年轻一代读者。今年是国庆60周年,是爱国主义教育大好时机,藉此把刊物的影响打进传媒、网络、图书音像市场,教育基地,打个爱国工作全面红!
二、转载,节录是难免的,但“编文入刊”,编者须得加个“编者按语”之类,加强编者意识。如第五期粟裕《钳击吴淞 解放上海》一文,也大有“编者按语”可谈的,有些青年读者甚至不知粟裕是何人,是否还在人世。
三、版面保持素净特色好,如此有庄重、严肃、真实、亲切之感。
四、不赶时髦不媚俗,品位高雅。与“变钱”报刊相比,《大江南北》文字质量高,版面清雅可鉴。浏览1~5期差错绝无仅有。
本人在病中勉为其文——出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