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期●青少年绿洲●

探寻红色摇篮 培育革命精神

——记上海东华大学部分师生赴井冈山暑期实践

作者:温立强 段嘉阳

井冈山,一块“浸透着烈士鲜血的圣地”,当代中国红色精神的源头。遥想当年的井冈,炮声隆隆,赤旗飘飘,一段中国红色革命史中壮丽的篇章如在眼前。时至今日,回顾井冈山的那段峥嵘岁月,不难发现其不仅仅铸就了井冈山革命历史的辉煌,而且进一步发扬了坚定的革命信念,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井冈山精神。因而值此建国60周年之际,面对祖国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不禁激起了新时代青年对老一辈革命家深切缅怀。俗语云:吃水不忘挖井人。正是怀揣着如此一颗感恩的心,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阳光服务队”同学们,积极主动联合上海毛泽东纪念馆,筹划和开展了为期六天的“重温红色精神,感恩时代关怀”,赴江西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探寻和体会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进一步培养“阳光服务队”队员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提升个人的爱国热情以及历史责任感,从而达到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初衷。
      伐木自其本,取道当从源。江西遂川县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所在地,红色革命源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这里开创了首个红色政权。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也先后来到遂川视察,指导工作,遂川毫无争议地成了我们实践团的第一个活动站点。
      实践团受到遂川县文化局黎局长等领导的热烈欢迎,并在县革命博物馆郭馆长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遂川县工农兵革命旧址和毛泽东同志旧居,并特地来到当地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的“白水仙”山,体验红军当年开展山区游击战的艰辛。面对崎岖的山路和茂密的毛竹林,我们队员无不佩服当年革命红军选择遂川进行革命游击战争的英明,同时也亲身体会到了他们在山区作战和坚持之不易。从“白水仙”山下来,队员们便马不停蹄地赶赴碧洲镇中心小学。我们受到碧洲镇中心小学的热烈欢迎,上海毛泽东旧居朱馆长亲自捐献了该旧居的老师和同学们从上海带来的200余本书籍,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称赞。在校领导帮助下,实践团成功地资助了两位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的同学王鹤林和王芳峰,温立强老师和邢会慈队长还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争取考入大学,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以便将来更好地回报家乡和社会。经老师和同学商量后,我们承诺和碧洲镇中心小学“结对子”,定期为其捐献书籍,建立图书室,并决定今后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期资助革命老区的贫困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我们沿着曲折的小道,穿行在郁郁葱葱的老松树下,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井冈山,队员们观炮台、登哨口,畅想着当年“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战斗场面。站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下,望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的碑石,队员们深深被红军当年的英武所折服。
      “大井红军领袖故居”是革命时期众多红军领袖及家人在井冈山的重要住所,记录着领袖们当年在井冈山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对于今天乃至今后的寻访者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走进屋内,看到他们陈旧简单的生活用品,队员们清楚地意识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并表示将加倍珍惜,发奋读书、报效祖国。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87年,是茨坪中心景区主要革命人文景观。陵园整体建筑由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和纪念碑五大部分组成。瞻仰大厅里,刻在碑上的数以万计的烈士姓名,震撼了同行的每一个人,大家不禁默默地肃立致敬。从大厅出来,一块块或革命前辈或书法名家题写的碑文夹道林立,穿行其中,如沐浴在红色精神的阳光里。过了碑林,来到山顶,由邓小平题字于1997年10月落成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再一次勾起了队员们对先烈的缅怀之情。归途中,路过雕塑园,队员们默默地向先烈们一一致敬。
      踏访井冈山革命旧址,不单单是一次旅游,更是一次感悟红色革命的精神之旅。它深化了队员们对于红色精神的理解,为队员们今后发扬和传播红色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次社会实践之所以锁定井冈山,其原因在于井冈山就红色精神而言,具有较深的原创意义,有利于民族精神创造性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