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期●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

万亩荒滩建成 金山石化总厂

作者:钱兴庆


  1972年间,为了解决12亿人穿衣的大问题,经毛主席和周总理同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建造一座大型的化工化纤生产基地——上海石油化工总厂。
建   设
  喜讯传来,上海人民欢呼雀跃,上海市及时成立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筹建指挥部,召开设计、建设等各部门会议,决定上海规划设计院负责总厂整体规划,上海化工设计院负责生产厂区设计。根据总厂规划布局:厂区西面为生产区;厂区东面为生活区,布局医院、学校、居民楼,生活区安置在最东面上风向,避免生产区的有害气体扩散到生活区,保护人员身体健康。两区之间还建造了300米绿化隔离带。

1972年12月底,在寒风刺骨的金山卫外海滩上,5万多民工进场,开展围海造地大会战。工地上彩旗飘扬,人声鼎沸,劳动号子此起彼伏。32天里,挖土120万立方,建成一条长17里的海堤,围海造地10950亩,金山石化工程由此拉开了建设序幕。

1973年,上海建筑公司、运输公司、设备安装公司等先后进场,进行“三通一平”,由于工程进度的需要,后调来河南第四建工局第五建筑公司和核工业部机械设备安装五处,加速了工程进度。

1973年下半年,土建工程进入高潮。1974年1月1日,热电厂开始打桩。随后各个生产厂的打桩也随之开始,各种材料、设备、施工机械装备进场,各方面施工人员也陆续下工地。

大型原油罐、产品贮罐、化工储槽、原料球罐和成品料仓等,它们大小、形状、用途、材质和承受压力不同,不少为高压容器。因此,其焊接方式和加工方法各不相同,具有加工难度大,焊接技术要求高,焊接成型后还需经注水加压检验,不渗漏才算合格。为了保证焊缝质量,须在周围钢板预热200℃以上,每层焊缝须探伤拍片合格,再进行下道工序,然后焊缝需磨平抛光……为此,从全市各单位调集几十位技术高超的焊接老师傅到现场制造。分组划块在贮罐区、装置旁搭工作棚,两班12小时轮流转,不分昼夜,吃住在工棚内,一干就是几个月,他们为金山工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万亩荒滩,几十个建设区域,工程全面展开,十几台打桩机、几百台搅拌机、安装吊机,数不清的焊机……日夜不停工作,那时打桩机声高低不同、节奏不一,响彻天空,震动着大地。尤其到了夜晚,整个工地灯火辉煌,电焊火花光芒四射,壮丽无比。

最动人的场面是铺设地下电缆,那时缺少牵引机械,采用人海战术,几百人间距几米一字排开,将杯口粗的电缆扛在肩上,在指挥者的哨声和旗子指挥下,大家喊着口号,像拔河比赛一样,一尺一寸移动,硬生生将电缆从电厂拉到工厂、拉进车间。

1974年下半年,18套装置先后到货,货船停靠在黄浦江码头,采用陆地和水路方式运输;因塔罐等设备超大、超宽、超重,上海运输公司专门研制了有几十个液压控制车轮的牵引大型平板车,利用晚间时机,以警车开道、工程车护驾,浩浩荡荡送到工地;大件运输公司采用了驳船或扎竹排将大件容器灌水,压低高度用拖轮沿黄浦江上行,再进张泾河到总厂内河装卸区码头,用一字巨型吊机吊上牵引平板车再运到工地。进入设备安装工地后,各种超高超重的吊机将反应塔、汽轮发电机、裂解炉、压缩机、透平机和三纶厂的巨大反应釜等设备,先后吊起、翻身、安装就位。

经过三年多建设,一个现代化大型石油化工、化纤生产基地,在杭州湾北岸万亩海滩上崛起。巨大原油储罐整齐排列,塔罐、球罐高低错落如林,18套装置高塔粗罐雄姿耀眼;千百公里长的各种管网交叉有序排列在管架、地面上,一幢幢高大厂房、车间耸立在绿树花丛中;厂区双向四车道,外加双向人行道,是当时上海最宽最美的道路。

投   产
  上海石化是一个高度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系统。上游产品为下游装置的原料,一环扣一环,所有石化生产体系的工艺流程、产量、质量、安全等必须高度集中,有计划地按调度指令安排好生产。装置建成是工程建设的第一步,如要正常生产,必须有一支有技术有经验的操作队伍。

我们一线队伍组成,来自老厂工人和应届初高中的学生,他们对大型石化装置和设备都十分陌生,从未接触过,更没操作过。那些先进的电气仪表、各种按钮开关、记录仪、监视视频和计算机,令他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但我们操作工年轻有干劲、有责任感,又好学习,不怕累能吃苦,都想早日拿出合格产品,满足人民穿衣需要。自从他们走向岗位,就以工厂为家,工作、吃饭、睡觉都在岗位上。他们学习资料,熟悉工艺流程,掌握各种数据参数,还拿着图纸与现场实物对照,并认真地记录在自己本子上,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就请教技术员,或召开现场会议,大家群策群力想法解决。通过开停车、试生产的实践,操作工不断熟悉各类装置,渐渐地积累了生产经验,掌握了生产规律,使石化装置安全稳定地投入生产。经过4年的生产实践锻炼,我们生产操作队伍已成长为具有相当技术水平和经验的队伍,这是保证金山石化正常稳定生产的关键。

1975年9月29日是石化总厂一个重要日子,金山石化工程第一阶段会战——乙烯装置投料试车获得合格产品。那天,上海有关局组织一百多辆汽车,插着彩旗,敲锣打鼓,浩浩荡荡来到工地,总厂召开庆功大会,不少人激动得流下眼泪。当天,《人民日报》发表《一个又快又好的典例》和《金山工程为什么上得快》的评论员文章。1979年6月,金山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1975年9月29日乙烯装置投料成功,1977年7月打通全流程进入全面试生产,1979年6月国家验收正式投产,到1981年7月9日,累计上缴利税21.8亿元。一期工程投产后,每年可向全国提供人均1米的化纤织物,年创利税5亿。一期工程投资22亿元,4年回收全部投资。1981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上海石化总厂提前两年回收全部投资》的文章。

在装置试运行期间,生活区也发生较大变化,三村、四村建成,菜市场、学校、电影院、商店陆续建成营业,生活条件逐步好转。大约在1977年冬天,从戚家墩到纬二路以南海滩上进行第二次围海造田1200亩,建造了七个新村,文化宫 、体育场、公园等设施和生活配套基本完善,建成了美丽的金山石化城。

发   展
  上海石化总厂的建成和连续安全稳定生产,根据国内市场的需要和企业发展需要做大做强,必须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总厂依托一期建设的基础、条件、经验,并继续发扬金山精神,先后进行了二期、三期、四期和五期的建设,金山石化接连上了几个台阶。到现在金山石化拥有炼油、化工、塑料、化纤等主要生产装置72套,年加工原油1400万吨、乙烯95万吨、成品油及化工原料150万吨、合成树脂及塑料制品136万吨的生产能力,并拥有独立的水、电、汽、气供应系统,独立的环保处理系统,以及海运、内河航运码头和铁路、公路运输等设施。

金山石化研制生产优质碳纤维技术,实现了从12K到48K的突破。国际上通常将每束碳纤维根数大于48000根的称之为“大丝束”(简称48K),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拥有的专利。目前国内每束碳纤维处于1000根(1K)到12000根(12K)之间,称为“小丝束”。48K大丝束最大优势,就是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可大幅度提高碳纤维单线产能和性能,并实现生产低成本化,从而打破碳纤维高昂价格导致的应用局限。

2016年5月上海石化开展碳纤维48K大丝束原丝工业化研究试验。2018年1月成功开发了大丝束碳纤维的聚合、纺丝氧化、碳化工艺技术,形成了千吨级聚丙烯腈纶基48K大丝束碳纤维成套技术工艺包的技术基础,并贯通全流程。截至2018年5月,该装置已累计生产原丝4286吨,生产碳纤维709吨。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上海石化总厂成立46年,第一代金山建设者们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有的已不在人世。但我们亲身经历过那风与火的年代,怎能忘记那日日夜夜战斗过的地方,怎能忘记那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岗位,怎能忘记我们青春年华播撒地金山石化……每当夜深人静,那一幕幕情景经常会出现在脑海里,割不舍忘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