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期●随感录●

“钱学森不安”的背后

作者:赵畅

据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回忆:在20世纪90年代,组织上打算给父亲盖一座带院子的小楼,便于他在院子里晒晒太阳,散散步。可是父亲一再谢绝。他说,我现在的住房条件很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安,我不能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太远。
  钱学森所谓“现在的住房条件很好”,究竟“很好”到什么程度呢?“曾有人说,钱老住在四合院里,可当他去世时,许多人到家里去悼念才知,他一直住在公寓房里,一直到去世。”
  既如此,钱学森怎会对自己换房“常常感到不安”呢?因为在他看来,作为领导干部,一旦脱离群众,便意味着自己高高在上,正在失去与群众的联系;意味着自己今后将难以得到群众的信任,难以开展工作,这是多么的可怕啊!
  毫无疑义,钱学森的这种出乎内心的“不安”意识,源自于作为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情怀、政治觉悟。他深知,自己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而绝没有为自己谋取私利、高人一等的权力。自己只有看淡物质待遇,才能专注于科学研究;只有不攀比物质待遇,才能不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只有与科技人员同甘共苦,也才能掌握领导科技工作的主动权,从而引导好、保护好并发挥好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钱学森面前,有的领导干部应该是无地自容的。有的人“官”不大,架子却不小。他们高高在上,养尊处优,脱离群众,脱离劳动,官僚主义严重。更有甚者,在功名利禄面前,在声色犬马面前,在花花世界面前,经不起诱惑,耐不住寂寞,抵不住浮躁。在物质待遇方面,他们就是不与普通群众去比,而是热衷于与一些大款、老板们比,个别的不仅比工资收入,比房子、汽车,甚至比女人。深圳市原市长许宗衡和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样的人,怎能不脱离群众而凌驾于百姓之上呢?怎会在乎群众的利益而全心全意替他们排忧解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