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期●时事纵横●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

作者:子夫


20231130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于如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部署。这是继2020820日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这一重大战略主持召开的第二次座谈会。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也是开创新时代伟业、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

从区域合作到国家战略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区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长三角形成今天的“朋友圈”、由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用了整整37年。

早在19821222日,出于推动区域经济联合的目的,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这被认为是长三角经济圈的最早雏形。3个月后的1983322日,“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成立,标志着带有探索试验性质的长三角区域合作真正启动。其最初的管辖范围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和绍兴等在内的10个城市。19842月,上海经济区省市长会议在上海召开,安徽首次作为经济区成员与会。这是安徽第一次与长三角亲密接触,也是上海经济区的第一次扩容。

到了1992年,长三角悄然生变。最初的上海等10个“元老”,加上舟山、扬州、南京、镇江,共14个市的经济协作办公室发起成立长三角14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了5次会议。1997年,上述14城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当时间推进到20038月,长三角南京峰会接纳浙江台州为新成员,“15+1”的新格局出现。这是长三角的又一次扩容,地理概念首次实现突破,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圈概念开始形成。紧接着在20043月初,以“长三角15城市+黄山”的模式,共同建立起第一个跨区域的无障碍旅游区。这是安徽真正与长三角的一次实质性专题合作。

有了两次成功的扩容实践,200411月,在上海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五次会议上,安徽的合肥、马鞍山,江苏的盐城、淮安,浙江的金华、衢州等6个强烈要求加入长三角协调会的城市市长或副市长列席了本届会议。这标志着“15+N”格局浮出水面。

2008年初,长三角出现了一个“热词”——“泛长三角”。由此,让长三角跳出地理范畴,建设泛长三角经济区,成为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同年,安徽省党政领导首次参加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20103月,合肥、马鞍山、盐城、淮安、金华、衢州6个城市正式加入,长三角“朋友圈”成员从此前的“15+1”变为22市。长三角从原来人们熟知的沪苏浙“一市两省”,扩展到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安徽的“插班生”也是由此而来。之后,安徽的芜湖、淮南、滁州,江苏的徐州、连云港、宿迁,以及浙江的丽水、温州等8座城市于20134月正式加入。至此,长三角“朋友圈”覆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全境以及安徽省的合肥、马鞍山、芜湖、淮南、滁州等5地市。更大的变化发生在2016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的26个城市组成。

伴随着长三角“朋友圈”扩大的,是长三角由区域性合作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该规划是中国第一个跨省份的区域规划,覆盖了长江流域、大沿海、泛长三角等几个大的国家战略带范围,将整个长三角与泛长三角、中西部发展联系起来。其中沪宁线是中国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带,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主轴线,也是长三角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南京则是这个向长江中上游辐射的主轴线的门户城市。

早在浙江、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曾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站在全局高度精心谋划,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20181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时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1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为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城市。以浙江省杭州市、江苏省南京市、安徽省合肥市为长三角一体化副中心城市。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1982年“上海经济区”的萌芽,到1997年长三角协调会的15个城市,再经过多次扩容,区域范围已覆盖三省一市。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区域经济中的“金字招牌”,持续吸引着外界关注的目光。

一体化五年来成果丰硕

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约1/4的经济总量,1/3的进出口总额,经历第一个5年的探索与实践,长三角一体化取得了瞩目成就。

5年来,长三角地区通过优势资源充分互补、内在机制相互融合,实现了“1+1+1+1>4”的效果。以经济数据为例,2023年前三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提升至24.2%。相比5年前,长三角地区GDP过万亿元的城市已经从6个增加到了8个,数量在全国超过1/3,同时GDP万亿元“后备军”城市增至3个。面对内外多重压力挑战,沪苏浙皖依然动力强劲,是我国最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引擎之一。

5年来,长三角地区不断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助推全国高质量发展。到2022年底,这里集聚11.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比重近30%;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超9000亿元,占全国比重近30%;同时,还拥有全国近1/3的有效专利和1/4的有效商标。从集成电路到人工智能,从生物医药到新能源汽车,长三角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企业的总营收占全国半壁江山,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为1/32023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260万辆,在全国同期产量中占比超四成。

5年来,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展所长,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形成产业协作一体化新格局。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长三角地区约占4成。以国产大飞机为例,C919总装所需约10%的零部件、50%的铝材和50%的复合材料结构件是“镇江制造”,浙江西子势必锐航空工业有限公司提供空气冲压涡轮发电机舱门……上海、合肥、杭州、苏州、镇江等长三角城市携手强链补链延链,共圆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在中国商飞带动下,仅G60科创走廊沿线的9城(区),就有千家企业被纳入大飞机产业链共同发展。

而对2.37亿“长三角居民”来说,一体化发展的最直观感受,就是生活的“同城化”和“品质化”——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

基础设施“一张网”:长三角高铁密度为全国4.2倍,营运里程超6700公里,比重占全国1/6,陆域所有地级市都有动车通达。就在2023624日,上海与苏州之间开启地铁同城时代,长三角核心城市间首次实现地铁系统跨省互联互通。而928日正式开通运营的沪宁沿江高铁,就像镶嵌在苏南大地上的一条“珍珠项链”,穿越世界级扬子江城市群,串联起GDP总量高达1.75万亿元的县区板块,成为加强苏南经济强县与长三角中心城市联系的“大动脉”,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催生更多活跃“引擎”。

民生服务“一卡通”:轨道交通“一码通行”已实现长三角10个城市扫码便捷通行;一张小小的社保卡,可以在不同城市完成同样任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参观博物馆、游览景区、发放各类补贴……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长三角全部41个城市、2.26万余家医疗机构。包括“新生儿入户”、“开具户籍证明”、“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等在内,长三角地区已有152项服务可以跨省通办,全程网办超680万件。

养老“一体化”:5年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民政部门先后签署《长三角区域养老合作与发展·上海共识》和《深化长三角区域养老合作与发展·合肥备忘录》;三省一市全面开展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合作工作;沪皖两省(市)谋划建设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江苏省宜兴市、浙江省长兴县、安徽省广德市三地签署协议,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县域幸福养老示范标杆区。

长三角一体化前景远大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三省一市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发展前景远大。

上海发挥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生物医药发展全国领先的优势,“十四五”期间将努力实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江苏发挥制造强省的优势,重点打造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产业、新型电力、新能源等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浙江先进制造“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围绕“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培育若干具有领先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百亿级“新星”产业群,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互联网+”科创高地的目标。安徽致力打造“芯屏汽合”和“急终生智”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即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汽车、应急安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地标产业。

国家2019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目标。包括到2025年,中心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1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1万元,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等等。到2035年,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整体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20231130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已经具备条件的领域,明确提出加快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要循序渐进推进“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在百姓出行方面,要“加强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加强三省一市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深入开展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擘画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蓝图,一幅幅“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的画卷正加紧绘制,一个个尽享“高质量”红利的未来美好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