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期●随感录●

跳塘与尿遁

作者:王厚明



在嘉兴海宁的钱塘江岸,有一条以条石垒砌的“捍海大堤”。历史上海宁江潮汹涌,塘堤一旦溃决,则人畜漂流、庐舍荡然,景象悲惨。

自宋朝起,朝廷开始建立塘堤修筑的责任追究和保固制度。清朝雍正年间,实行塘官“责任制”:把责任人的姓名、修筑塘堤的长度和时间都刻在条石上。一旦修筑、管辖的塘堤决口,不少筑塘官员不惜“跳塘”,殉身自责。

《海宁市志》载:东汉年间,就有一位名叫周凯的塘官,面对江潮摧堤,怆然呼曰“吾将以身平之”,扑潮而亡。乾隆年间,一次大潮冲毁鱼鳞石塘20余丈,一赵姓塘官高呼“吾身为塘官护不了塘,无颜面对皇上、百姓,惟有以死铭心”,跃入滔滔江水。海宁的塔山坝上,有7座因护塘失败而跳塘自裁的塘官衣冠冢。20世纪90年代,国家建造标准海塘,曾大面积迁移塘上坟茔,但对这7座衣冠冢却破例保留,无疑是对这些以命担责的塘官的敬重。

潮灾非人力可遏。危急关头,塘官毅然跳塘,没有诿过于人,可谓极端负责、勇于担当。正如清代民间颂扬跳塘官员的唱词:“塘损堤毁民有患,魂归江潮致三洲。塘上风起芦抚草,是非曲折后人书。”这种精神,是对“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的最好诠释。

“跳塘”的壮怀激烈,不由让人想到令人耻笑的“尿遁”。鸿门宴上,刘邦借口如厕,一去不返。“尿遁”由此而来,如今演化为网络流行词,意指逃避责任。

怀“尿遁”心态者,离不开三个字:一为“躲”。“尿遁”者万事“躲”为先,凡事只求保险、怕担风险,遇到矛盾绕着走,在责任义务和岗位职责前玩“躲猫猫”,大是大非前不敢亮剑,矛盾冲突前不敢直面,危机困难前不敢挺身,歪风邪气前不敢斗争。

二为“推”。“尿遁”者善于上推下卸,习惯推诿扯皮,对历史遗留问题是“新官不理旧账”,对急待解决问题是“再研究研究”,对棘手敏感问题是“我已经反映了”。他们该拍板时推给上级“请领导阅示”,有任务时推给新人“多让年轻人锻炼”,出问题时推给他人“这不关我的事”。

三为“躺”。“尿遁”者如遁不了,就会“躺平”、“摆烂”,遇到任务“两眼一闭”,碰到难题“两手一摊”,如有责难“两腿一伸”,常以“无欲无求”拒绝责任,以“干也没用”逃避责任,以“你奈我何”无视责任。可以想象,面对江潮摧堤,这种人不会迎难而上,更不可能以命殉职。

“跳塘”看似极端,却是屹立不倒的民族灵魂。它为后人称颂,是因为跳向责任担当,更跳向舍生忘死干事业的精气神。“尿遁”看似无碍,但在“位”与“责”面前,这些“软骨病”患者遁去了人格和精神,也遁去了一个人最宝贵的勇毅和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