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期●老区采风●

红色沃土生态绿 业兴三江红胜火

——革命老区大桥镇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作者:朱仁武 陈源浩


三江营地处江苏扬州市东南部今大桥镇,据长江之要冲,扼淮河入江之咽喉,有“江防要塞”之称。1939年,陈毅率队北上,三江营成为新四军北上抗日的第一站。19494月震惊中外的炮轰“紫石英号”事件也在此发生。这里长眠着199位革命英烈,他们用血肉之躯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记载着这段厚重的红色历史,也见证着这里的发展与变迁。

长江边的历史文化名镇——大桥镇,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对今天的大桥人而言,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桥人在一次次“摸爬滚打”中蹚出一条产业发展优、生态环境美的绿色发展之路,唱响了一曲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壮士断腕,守护生态底线

俯瞰雨后的长江沿线,薄薄的晨雾中,小汽艇在大桥镇三江营江面“踏浪”而行。向北眺望,13公里的长江岸线,中远海运、中船澄西、泰富特材等一批企业,生机勃勃……

再看一组数据:2022年,大桥镇GDP总量稳居全市前十,实现工业开票598.3亿元,工业体量占江都全区总量的45%

而这亮眼数据背后,是大桥人壮士断腕严守生态红线的决心。时间回溯到2017年,江都区按照“退后一公里”的要求,重新规划产业布局,重塑沿江发展大格局,推进沿江绿色发展,先后取缔、拆除非法码头、砂场、船厂等“散乱污”企业14家,关闭化工企业15家、砖瓦企业5家、养殖场19家,整治燃煤锅炉82台,投运日处理能力2.5万吨的光大污水处理厂,新建村级污水处理设施16家、污水管网达65公里,沿江生态底色日益亮丽。

数年追青逐绿,如今,大桥镇的绿色道路越走越宽,产业结构变“新”了,发展模式变“绿”了,经济质量变“优”了。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大桥人而言,他们曾经“又爱又恨”。爱的是自己的家乡,恨的却是这里曾一度“滨江不见江、邻水不亲水”。如今,随着长江岸线的整治,水清了、岸绿了,更有生态良田“流金淌银”,大桥人猛地一回头,才发现深爱的家乡仍在长江之滨。

从容迈步,坚持绿色转型

保护母亲河,岸线整治是“上半场”,做好绿色转型才是“重头戏”。随着长江大保护的不断深入,长江沿岸附近集聚了一批依赖水运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打造绿色岸线,正成为这些企业的共识。绿色工厂投资数千万元用于环境保护,企业变旅游景点,职工假期带家人回厂参观,这在扬州泰富特材并不是新鲜事。

“去年,我们耗资8500万元打造升级‘烟气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升级改造脱硫工艺实现了真正零污染的生产线。”泰富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龙介绍,长江三江营水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为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近年来,泰富特材持续升级环保设施,增置了球团脱硫装置、港务转运站除尘器等,还在厂内建成假山、池塘,引进多种水生植物、鱼类,打造4A级工业旅游企业,让现代化生产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近日,扬州泰富特材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

泰富特材是大桥镇沿江企业探寻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缩影。从曾经的“生产岸线”到如今的“生态岸线”,让家住长江社区的徐阿姨感慨良多:“以前回家,进门先换鞋,外面灰尘太重了,家里门窗都不敢开。现在可不一样了,我家孩子每逢节假日就往回赶。”

“十里造船带”的蝶变,是大桥镇全面启动长江岸线整治的结果,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还江于民、还岸于民的生动体现,更是大桥儿女攻坚克难的具体实践。

发掘底蕴,盘活“绿色GDP

大桥镇古称白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取景之地,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来到当地饶有名气的永济桥,流水穿村而过。漫步大桥条石古街,颇有些“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雨后空气清新宜人,耳边依稀能听见远处江上轮船的鸣笛声。

今年55岁的马德才是大桥镇嘶马村人,前半生都是靠“渔”吃饭。20203月,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上交了捕捞证,成为了三江营水域的巡江员。长江实行十年禁渔以来,大桥党委、政府为解决渔民上岸的后顾之忧,为沿江村退捕渔民建档立卡,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吸纳未就业的渔民参与护鱼、清江、养殖和航道、物业管理等工作。“十年禁渔,只为今后子子孙孙年年有‘鱼’。”马德才说,自从下了船后,他便过上了白天长江巡河、晚上古镇看景的“养老式”生活。

古风古韵造就了大桥镇“绿色升级版”的美丽乡村。走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花荡村,共悟盆景园里摆放了近百株树桩盆景,或盘根错节、亭亭如盖,或如悬崖倒挂、凌空欲飞,令人赏心悦目。作为重要特色产业支柱之一,村域内有22家小微企业、3家花木场、1家盆景园,吸引了一批优秀的本地青年返乡创业,学习传统手艺,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将花荡盆栽销往全国各地。

“这款盆景的造型很有个性,枝繁叶茂,层次分明,宛如台阶一样逐渐攀升,寓意生活蒸蒸日上,而且价格适中,深得年轻人的喜爱。”在现场,村民指着一款盆景向慕名来访的游客推介着自家的产品。

盆景产业是花荡村对外推介家乡的“金字招牌”,如何探出一条销路,让特色产业走出家门是关键。“市场上做盆景产业的不在少数。我们集聚村内资源,利用原民国时期的村小学,采取‘以旧修旧、修旧如旧’方式打造了精品盆景园。”花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标介绍,2021年,花荡村通过招引专业公司,在村内建设了以盆景为主题的观光园。在这个村设的精品盆景园内,村民可以不缴纳租金把自己的产品拿来出售。通过线上直播推广,不仅销量可观,还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此游玩,探出了一条农文旅相结合的新路。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严守生态底线,深化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底色,让提升‘绿色GDP’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鲜活模板和农业观光旅游的崭新名片。”大桥镇党委书记邱云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