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经常在报上读到有关中央领导同志深入基层调查访问,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各种要求等方面的报道,我认为这是对广大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作出的榜样,体现了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心贴心、心连心,休戚相关,血肉相连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学习“三个代表”思想,贯彻十六大精神,就应该以此为根本点,来加深领会,身体力行。
但是,在此同时,也传来了一些不同的议论。那是前不久,我在一本刊物上读到一篇题为《应该崇尚优胜者》的文章。这个题目本身无可非议,文中也提到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求领导者重视“访能问贤”,要“大力宣扬各行各业优胜者的事迹和思想”等等,这些意见也都是好的。问题是该文在论述中,又提出了不少片面性的、脱离实际的观点,把领导者访贫问苦和“崇尚优胜者”对立起来;在竭力推崇优胜者的同时,对弱势群体加以种种歧视和漠视。这显然有悖于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与“三个代表”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是不相符合的。为此,我想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作探讨。
一是如何看待“弱势群体”的问题。中央提出关注弱势群体,是基于对群众疾苦的高度关怀。对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或历史原因造成的低收入者以及下岗失业者,不仅要关心他们,而且应给予切实的帮助,创造各种条件来逐步解决他们的困难。这在中央有关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论述。如强调要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要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也包括关心和改善城市中大批农民打工者的实际生活困难等等。但《应该崇尚优胜者》一文作者却无视中央关心“弱势群体”的本意,甚至把大批下岗失业人员,一概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对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过的贡献,以及在改革中服从大局和整体利益的需要而自觉下岗的行动,不仅毫无肯定之词,反而以一种藐视的态度,冷若冰霜地断言:“失败者必须首先自己承担责任,社会也不应把责任包揽过来,好像犯了什么错误似的。”这种可怕的判断实在是令人难以容忍的。该文对弱势群体中的残疾、弱智、伤残、孤寡老人,虽称他们“值得同情”,但又说:现在对他们“过分渲染只能是‘廉价的同情’,反而干扰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这部分人在弱势群体中只占极小的比例,而且多年来在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关心下,做了大量工作,也有很多残疾者,经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对社会作出了很多贡献、而该文却把这种关心说成是“过分渲染”, 甚至“干扰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这种无端的指责,岂不是在“信口开河”吗?最令人不解的,该文竟然把“吸毒者、赌徒、懒汉、‘二流子’以及挥霍一空的纨绔子弟也归入‘弱势群体’”,这给“弱势群体”的概念制造了混乱,显然是十分荒谬和有害的。
二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生活状况应作怎样估计的问题。十六大报告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首先充分肯定这2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巨大成就,以及人民生活普遍而显著的提高,这是基本的方面。同时又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存在,“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对我国国情所作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但《应该崇尚优胜者》一文却脱离我国现状,片面强调“贫困人口正在成为少数,而且越来越少,而中等收入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这种分析根据何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贫困人口的极大下降,固然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毕竟还不富裕,解决贫困人口问题仍然是极为艰巨的任务。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这就是贫富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三农”问题已成为重中之重。中央对此十分重视,正采取各种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今年一开头,中央就专门制定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最近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从今年起,要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五年内取消农业税。这一举措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农民占中国人口大多数,如果没有农民的小康,哪能谈得上全国人民的小康。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真正达到脱贫致富、共同富裕,我们一定要发愤图强,艰苦奋斗,而决不能盲目乐观,等闲视之。
三是关于与时俱进和发扬优良传统的问题。我体会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学习新事物、跟上新时代,特别是要认识到当今世界范围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严峻挑战,从强调科教兴国又发展为人才兴国,最近更强调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等等,这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极为重要的战略思想。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同时认识与时俱进和坚持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党中央一直强调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指出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把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生活和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在今年春节期间,中央领导同志首先访问了普通劳动者家庭,胡锦涛同志在河北省向农民家庭拜年时,深有感情地说:“要把乡亲的困难一直记挂在心上”,“特别是要给那些困难比较大的群众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帮助。”温家宝同志在新乡县向农民家庭拜年时,十分具体地了解农民生活情况,包括粮价行情、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及建设占地等等。最近中央召开的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特别强调要求真务实,切实保护群众利益,加大治理和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的力度。这都体现了中央对人民群众困难和帮困济贫工作的极大重视和关怀。而《应该崇尚优胜者》一文却与此相反。该文认为“在贫困群体占人口大多数的情况下,他们是党和国家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而现在,“贫困人口正在成为少数,而且越来越少”,因此,“领导人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应该更多地“访能问贤”,“社会媒体舆论更应该多多报道各级领导人‘访能问贤’”。该文作者一方面竭力建议领导人“访能问贤”,另一方面对“访贫问苦”这个党的优良传统,却实质上认为已经过时了。这种把“访能问贤”与“访贫问苦”对立起来,与发扬优良传统割裂开来的看法,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不相容的,与党所大力倡导的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也是不相符合的。“访贫问苦”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该继续坚持发扬,它与“访能问贤”应该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既要重视“访能问贤”,又要重视“访贫问苦”,只有把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和切实关心人民疾苦、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这两者真正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真正的与时俱进。作为执政党的干部,如果忘记党的革命历史、丢掉党的优良传统,也就失去了作为党的干部的灵魂,又怎能谈得上与时俱进呢?近些年来,有些党政领导干部由于高高在上,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失去了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密切联系,同普通劳动者的思想感情愈来愈远,有的甚至走向腐败堕落,这是严重的教训。因此,密切联系群众,关心人民疾苦,坚持发扬“访贫问苦”的优良传统,不仅是执政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根本标志,也是“反腐防腐”的一条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