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也是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
除了以国之名给予的最为珍贵的荣誉外,他还受到国家、社会各界给予的奖金合计2000万人民币。对这笔巨款,黄院士怎么花呢?他完全可以像一些明星、“大腕”那样,购买名车豪宅,享受生活;也可以把这笔钱存入银行,每年拿不菲的利息,安享晚年。但黄旭华没有这样做,而是向中国船舶七一九所捐赠1100万元。遵照黄旭华本人意愿,七一九所拿这笔钱设立了科技创新奖励基金。还剩的900万元,按理说可以自己用来养老,再留点给儿女家用。他还是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几年时间内,陆陆续续把这部分奖金几乎全部捐给了国家和受灾地区。
回想当年,为尽快造出中国的核潜艇,黄旭华带领第一代潜艇人,隐姓埋名,在沿海一个小岛上秘密工作30年。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靠着一把算盘,脑想心算笔写,硬是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攻破一道又一道难题,终于在1970年12月,让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试航,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初,核潜艇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年过花甲的黄老坚持亲自参加深潜。他说:“深潜不是冒险,我对它有必胜信心;更重要的是,万一哪个环节有疏漏,我在下面能及时协助艇长判断处置。”
1986年,黄旭华回到阔别30年之久的家乡,看见满头银发的母亲,禁不住失声痛哭。他得知父亲早已去世,自己未能回家看上一眼,感到非常难过。黄老深深体会到自己对父母亏欠很多,对孩子照顾帮助很少。有些亲朋好友得知他隐姓埋名,在外打拼30年,为国立功受奖,荣获奖金2000万而不顾家用,不留给孩子,却毫无保留地捐了出去的做法不太理解。
然而,黄旭华的人生抉择和人生态度与众不同。30年不回家乡,是为了保护党和国家核心机密;捐出国家的巨额奖金,是为了帮助更多新一代年轻人投身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他看重的不是金钱,更不是名誉地位,而是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幸福。我们一定要牢记黄旭华常说的一句话:“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儿女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