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期●老区采风●

重温南渡史 不忘来时路

——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学习考察纪行

作者:于洋


3月21至22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了“传承红色基因联系点+”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学习考察活动,大江南北杂志社也派出人员参加。通过对浙江省余姚市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慈溪市三北游击司令部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的实地参观见学,我们既对那段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人民、艰苦抗日的历史有了全新认识,也切身感受到了当地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爱国精神、通过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助力老区“旧貌换新颜”的突出成就。

四明山上缅怀革命先烈

21日,我们首先前往坐落在余姚市梁弄镇的四明山,瞻仰了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祭扫了原三北游击队(后发展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五支队支队长连柏生墓,参观了浙东红村纪念馆(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新馆)。

来到建成不久的浙东红村纪念馆,我们通过该馆正在举办的“浙东烽火?四明丰碑——浙东抗日根据地史迹展”主题展,系统回顾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1941年4月,侵华日军发动宁绍战役,绍兴、镇海、宁波、余姚等地相继沦陷。5月,中共领导的浦东部队900余人分批经杭州湾南渡,抵达浙东“三北”(余姚、慈溪、镇海北部地区),联合浙东地方党组织建立的多支抗日武装,逐渐发展成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1943年4月,游击纵队从日伪军手里解放了梁弄,建立了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后壮大为中共在抗战期间建立的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浙东抗日根据地。

从1941年建立到1945年抗战胜利,4年多时间里,浙东抗日部队以四明山为依托,以梁弄为指挥中心,与日、伪、顽军进行了大小战斗643次,毙伤俘日军630余人、伪军8560余人,拔除敌伪据点110多个,攻克县城两座,解放同胞400万人;自身从起初的900余人壮大到1.5万余人,也付出了牺牲988人(包括地方武装则为1200余人)、负伤1858人的代价,谱写了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80年过去,当年的“浙东延安”梁弄,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这一路上,我们看到当地生产灯具的企业、厂房鳞次栉比。据介绍,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姚市就把灯具特别是户外灯具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其中,梁弄镇的灯具经济特色尤其明显,于2002年获评“中国灯具之乡”,2005年被认定为“中国灯具制造基地”,产品不仅照亮大江南北,更是远销全球,成为行业标杆。

随着工艺、材料技术的发展,如今,梁弄镇生产的户外灯具里,双向混动太阳能灯、智慧型路灯、LED玻璃幕墙屏等高新技术产品一应俱全,有的还获得过有“工业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红点奖、IF奖等国际顶级奖项。当年艰苦的革命老区,成长为富庶的产业重镇,村落整洁有序,民众安居乐业,足以告慰长眠先烈们的,我想莫过于此。

浙东区委旧址见证红色基因传承

22日,我们转赴慈溪市观海卫镇昌明村宓家埭街18号,参观中共浙东区委成立处旧址。

该处房屋原为宓大昌老宅,1986年4月被列为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经保护维修后开辟为纪念馆,匾额“中共浙东区党委成立纪念馆”由原浙东区党委书记、中顾委常委谭启龙亲笔题写。

在众多的参观者中,有一个小朋友团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当得知这是当地一所幼儿园的孩子时,大家不禁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

“看这张照片,这位名叫谭启龙。你们知道当年在我们宁波这里,领导抗日部队的是谁吗……”耳边响起这样的提问。循声望去,原来是纪念馆的讲解人员正结合展板上的资料,与小朋友们互动。

“我知道我知道!是毛泽东。我去过湖南,知道是他领导了抗日……”一个小男孩一边蹦跳着举手,一边用稚嫩的童音抢先答道。

几位孩子旁边的家长们听罢,也都微笑起来。“并不是毛主席哦!”讲解员笑着回答小男孩,接着讲道,“你都去过湖南啦,真厉害!不过,毛泽东是全党的领导人。在我们宁波的领导,是照片上的这位谭启龙,当时担任的是我们共产党浙东区委的书记……”

听着讲解,这群小朋友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对他们来说,也许还不知道党中央与浙东区委的关系,也不清楚八路军、新四军和地方游击队的番号。他们或许听说过毛泽东、周恩来,但很可能还不懂展板上谭启龙、何克希、连柏生、张文碧、刘亨云等英雄是什么人。但是,到红色场馆实地参观、聆听革命前辈的故事、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红色的种子就已经在他们幼小的心里播下。随着他们的逐渐成长和不断学习,革命前辈特别是当地英烈的精神事迹,必将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北游击司令部旧址感受僧人爱国情怀

最后,我们一行前往位于慈溪市东南部的鹤鸣古镇。古镇里有始建于南梁时期、迄今1400多年历史的金仙寺,1942年8月,根据抗战形势的变化和上级的斗争指示,三北游击司令部在该寺成立,何克希任司令,连柏生任副司令,谭启龙任政治委员。随后,他们将部队统一整编为三、四、五支队,简称“三五支队”,到1944年1月正式编入新四军,番号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金仙寺监院宗觉法师介绍道,三北游击队把司令部设于该寺,是看中这里环境隐蔽,便于动员群众、召开会议。而当时金仙寺的主持大师也很有民族大义,加入了由杭州灵隐寺巨赞法师牵头成立的“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尤其是派僧人到杭州、上海购买伤病员急需的药品,实实在在帮到了部队抗日。后来,周恩来曾为这个由僧人组成的爱国救亡组织题词:“上马杀贼,下马学佛”。

宗觉法师最后说:“出家人慈悲为怀,但在当时环境下,日寇是侵入我们家园烧杀抢掠的强盗。我们僧人协助抗日,抵御外敌,就是最大的慈悲。”

今天,金仙寺外是规划面积53公顷、重点保护区10.9公顷的鹤鸣古镇。古镇由崇敬堂(国医馆)、银号(沈氏大屋)等核心建筑和周边传统民居组成,以国药、青瓷、佛教、古建文化内涵为支撑,山清水秀,居民生活安详,节假日游客熙攘。这种国泰民安的气象,一定如当年从上海南渡、在浙东奋战的先辈们所愿吧!(本文链接见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