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席卷票房,片中那个操着四川口音、挺着啤酒肚的哪吒师父太乙真人,也悄然成了教育界的“顶流导师”!这个太乙真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老师,却给当代教师带来了诸多启迪。
太乙真人虽位列仙班、法术高强,但不是个躺平的师父。天尊把守护灵珠的重任交给他,虽然中途出了岔子,也明知哪吒是魔丸转世,但他敢于担当、敢去弥补过错,毅然收哪吒为徒,走上一条调教“魔丸”的艰辛之途。其间,太乙真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和哪吒一起成长,最终让哪吒从心底迸发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实现了教育的宗旨。
教育从来不是雕刻标准化的“作品”,而是唤醒每个灵魂对真善美的渴望,鼓励孩子学会思考,促使孩子学会挑战。
为什么太乙真人的教育方式得到了许多教师认同呢?因为如今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于把教育目标锁定于教育的“术”,即传授知识与技能,一味扮演“正确答案生成器”,却把教育的“道”给丢了。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师不该只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应该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焰”,激发孩子内在的潜能和兴趣!
将孩子从“术”引向“道”,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如今升学竞争愈发激烈,把每个学生都送进大学不可能。按比例来说,从上小学到大学,有不少的学生将被“淘汰”,倘若硬把“学生考进大学”当成教育目标,不光不现实,也极不负责。
将目标定位于把孩子引向“道”,让绝大多数无法成为考场尖子、大学苗子的学生,赋予这个社会最厚重的真善美,才是教育的内涵。哪吒被世人当成“妖怪”避之不及,但太乙真人始终信任他、包容他,最终让哪吒踏上了“逆天改命”艰难的旅程。每个孩子既然都有独特的灵魂,教师也该像太乙真人那样,用耐心和爱心去“看见”他们,帮助“问题孩子”打破偏见的枷锁,让学生都感受到被爱、被信任。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温度。
正因为太乙真人眼里有正义、心存真善美,当他发现无量仙翁炼丹看似为民除害,实则违背道德,就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与哪吒一起对抗天庭。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哪吒,什么是真正的对错。这就是教育家教育孩子追求的“道”。教师要有胸怀天下的视野,要让孩子学会用善良、正义的眼光看待世界。否则,就可能善花结出恶果来。每一个孩子在童年时就应上完“情感学校”这个进行真善美的情感教育的学校。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能把孩子教到大学里去,尤为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服务社会,进而促进全人类文明发展。
教育从来不是一门完美的艺术,而是一场灵魂的共舞。太乙真人的教育实践生动昭示,教育家精神原本就存在教育细节之中。教师内心有真诚、智慧、友爱,就能真正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点灯人”,照亮学生的人生前路。守住教育的“道”,应成为教师的职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