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期●散文●

东土山 “三禅广惠寺” 的红色记忆

作者:吴佑华

南通,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梦幻之城,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铺展在长江之畔。在城市的边缘,有一片被绿意轻抚的秘境——兴东街道土山村,宛如一颗遗落人间的翡翠,静静地躺在时光的河流之中,历经着岁月的洗礼。在这片土地上,矗立着一座穿越千年的古刹——东土山三禅广惠寺,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承载着一段段动人的红色记忆。

据《南通市民族宗教志》记载,东土山三禅广惠寺始建于唐贞观九年,即公元635年,距今已逾千年。它曾坐落在东洲(古长江口一沙洲),后因长江北岸的变迁,四次迁徙,最终落户于土山村。在清末民初,寺庙达到了空前的盛况,香火鼎盛,僧侣众多,成为南通地区的一方净土。

然而,这座古老的寺庙并非只有禅音袅袅。20世纪40年代,东土山三禅广惠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抗日斗争的重要据点。那时的中国,抗日烽火熊熊燃烧,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浴血奋战。

1940年,在南通师范读书的李晏复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毅然加入了新四军“联抗”部队。1943年秋,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地下工作,经当地抗日民主政府决定,李晏复选择了一个既隐蔽又便于接触群众的地方——在广惠寺内的东土山小学里担任教员。

在这里,李晏复表面上是教师,暗地里却是机敏过人的民运、情报战士。他和同志们利用寺庙的隐蔽性和村民的信任,建立了一个覆盖广泛、高效运转的情报网络,不仅为抗日武装提供了宝贵的情报支持,也是联系各方抗日力量的纽带。在广惠寺的掩护下,李晏复的情报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不仅能够准确地掌握敌人的动向,还能够及时地将情报传递给抗日武装,使他们能够提前做好准备,有效地打击敌人。

然而,和平的日子是短暂的。1942年8月16日,日本鬼子突然冲入广惠寺进行搜查。他们丧心病狂地纵火焚烧了这座千年古寺,藏经楼内的1800多卷经书同时化为灰烬。僧人们四散奔逃,辉煌的广惠寺从此成为了历史。这是日本鬼子在通州地区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但即便如此,李晏复等抗日战士的抗日精神也从未消失,而是像一颗不灭的火种,在中国人民心中熊熊燃烧。

1946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晏复先后被任命为西亭区、骑石区的区长和区队长。他带领群众积极开展土地改革,斗地主、惩汉奸,为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在广惠寺期间所积累的民运、情报工作经验和群众基础。1948年8月,李晏复在南通土山桥战斗中牺牲。东土山三禅广惠寺,这座古老寺庙及周边区域,见证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也因此深深地打上了通州地区革命斗争的印记。

全国解放后,曾在寺庙废墟上建了乡村小学校,后因为事业规划调整而停办。但“三禅广惠寺”的名称依旧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为了传承这块通州地区绝少的历史文化遗存,根据党的宗教政策,当地民众于2004年自发捐资建庙,重现佛教文化的魅力。同时,寺庙还增添了日本鬼子焚烧庙宇和李晏复烈士在东土山留下的历史足迹等内容。

如今,广惠寺已不仅仅是一座宗教文化建筑,更是一个红色记忆的载体,是李晏复等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寺庙内保存着许多关于李晏复烈士的史料和纪念物,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瞻仰和学习。每当人们踏入这座寺庙,都能感受到那份超脱世俗的宁静和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