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父亲方克浩离世7年后,我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一本夹着3页泛黄纸片的《抗战歌曲精选》悄然滑落。翻开书页,两页工整的手写歌词映入眼帘——那正是父亲生前常哼唱的《墨城战斗歌》。末尾几行字微微发颤:“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七日,墨城战斗,我金萧支队大队长朱学勉同志壮烈牺牲,谨以此歌纪念……”另一页是褪色的手抄曲谱,虽无署名,却让我耳畔回响起幼时父亲在煤油灯下教唱的旋律:“伪蔡廉,不自量,四次冲锋冲不上,金萧支队真坚强,请他吃饱榴弹汤……”
这叠纸张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上世纪60年代,我随学校徒步15里前往墨城坞扫墓,就看到朱学勉的名字深深刻在烈士碑上。父亲作为金萧支队老兵,总在清明夜讲述那场血战,唱起这首战歌时,浑浊的眼底泛起泪光。如今,纸页上的字迹与记忆中的歌声重叠,我决意让这首沉寂多年的红歌重焕生机。
1944年5月27日,浙东诸暨墨城坞硝烟蔽日。新四军金萧支队以500余兵力,迎击汪伪军蔡廉部千余人的“围剿”。战斗在晓天垅与枯竹尖两处高地打响。伪军以迫击炮与机枪疯狂扫射,发起四次冲锋。金萧支队大队长朱学勉亲临一线指挥,率部击退敌多次进攻。午后,蔡廉组织敢死队扑向枯竹尖,朱学勉带队埋伏于山腰,待敌逼近后一声令下,手榴弹如雨倾泻,伪军溃不成军。然而,胜利的欢呼未落,一颗流弹击中了朱学勉的胸膛。
此战,金萧支队以4人牺牲、7人负伤的代价毙敌百余,粉碎了汪伪军“剿灭抗日武装”的野心。朱学勉的牺牲令浙北百姓震动,悲恸之余,更坚定了抗敌决心,青年纷纷投军,金萧支队自此声名鹊起。
墨城坞硝烟未散,一首战歌已在军民间传唱。歌词铿锵如鼓点,曲调激昂似号角,既颂扬我军英勇,亦讥讽伪军狼狈:“大雨下、高山上,早上打到夜黄昏,同志们能守又能攻,冲锋勇敢真顽强”,“伪蔡廉、多伤亡,营长连长断送光,夹着尾巴逃得快,人民军队志气扬……”
这首《墨城战斗歌》成为诸暨境内唯一的抗战歌曲,却因年代久远,作者成谜。
2019年,我联手音乐人刘新根,在保留原曲刚劲风骨的基础上对歌曲进行了改编。次年,诸暨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发起“红色文化下基层”活动,改编版《墨城战斗歌》在革命老区再度唱响。当熟悉的旋律回荡在墨城坞文化礼堂时,台下老者神情激动,少年肃然起敬。
曲声未歇,研究会会员群内掀起寻根热潮。经多方考证,歌曲原创者浮出水面——新四军老战士俞德丰。这位昔日的金萧支队政工队长以笔为枪、记录烽火,北撤参战、抗美援朝,转业后仍致力文艺事业。战歌跨越80年,终与创作者重逢。
今日墨城坞,青山掩忠骨,稻浪卷烽烟。烈士碑前,少先队员捧着白花轻声跟唱《墨城战斗歌》;村史馆内,泛黄的歌词与朱学勉的旧照并肩陈列。当年金萧支队血染的枯竹尖,已成游人驻足凭吊的红色地标。
一本旧书、一曲战歌、一段父子相承的记忆,串起历史的断章。当红歌再度响彻山野,我们铭记的不仅是壮烈往事,更是烽火中淬炼的不屈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