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8日是瞿秋白同志就义90周年。瞿秋白在1935年2月被捕时的重要职务之一,就是红色中华通讯社(以下简称红中社)社长,而红中社就是新华社的前身。
奉调苏区 领导红中社工作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的叶坪乡成立,红中社于11月7日创建,与同年12月11日创刊的《红色中华》报是两块牌子,同一班人员。《红色中华》报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也是红中社文字信息的主要载体。1933年底,中共临时中央通知在上海的瞿秋白去江西中央苏区(以下简称苏区),就任苏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工农政府人民教育委员。瞿秋白到达苏区上任后,中央又委派他担任红中社和《红色中华》报领导。
瞿秋白自1919年至1934年先后创办、主编、编辑过一系列党的报刊,开创并积累了早期办党报党刊的实践经验。瞿秋白在瑞金担任红中社和《红色中华》报社社长兼主编整整一年,以极大的革命热情亲力亲为、倾囊相授,克服人少事多条件差等困难,采取多种方式,把新闻报道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使红中社发挥了党的喉舌应有的作用,营造和引导关于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正面舆论,一直到最后一刻。
努力办报 积极发挥红色政权喉舌作用
瞿秋白由上海进入中央苏区时,正值第五次反“围剿”,苏区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与数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一场又一场艰苦的战斗。打仗成为中央苏区一切工作的中心。《红色中华》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宣传报道,推出了一系列介绍前方英勇作战、后方积极扩红的文章,动员人民群众为保卫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贡献力量。1934年3月29日,瞿秋白用笔名“维嘉”在《红色中华》第168期上发表了《节省每一粒谷子来帮助战争》的文章。这是他在该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说:“节省粮食,保障红军供给,保障广大群众在今年青黄交接时粮食的供给,预防今年的粮食困难,这一工作,对于我们战争的胜利,对于改善广大群众的生活都有决定的意义。”接着,他把自己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得出的种粮、收粮、护粮、节粮的建议写在文章中,以供苏区各地党组织参考。在文章最后,他提示读者要顾全第五次反“围剿”大局:“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与苏维埃政府提出的每一项任务,节省每一粒谷子来帮助红军,来争取战争的胜利,从胜利中来争取自己阶级的彻底解放。”
鉴于苏区春耕生产与第五次反“围剿”时间交织,如只抓反“围剿”就会顾此失彼,人民群众的粮食生产就会受到影响。于是,瞿秋白在1934年4月3日第170期《红色中华》发表了《努力开展我们的春耕运动》一文,写道:“为了保卫苏维埃的利益而进行今年的春耕,要求百分之百的完成我们的春耕计划,增加我们的农产品,多收谷子、棉花、蔬菜和杂粮,来改善我们自己的生活,使我们不至受到粮食困难,使我们能够充裕红军的给养,使我们能够在敌人的封锁中,组织更大的力量去粉碎敌人的封锁与‘围剿’……已经是准备莳田种棉的时候了,战斗啊!”在这篇文章的感召下,中央苏区的春耕生产掀起了高潮。这一年,苏区由群众集资创办的粮食合作社达到了1万多个,拥有股金24万多元,入股社员24万多人,有力推动了粮食生产,支援了红军。
1934年的苏区,把揭露日本侵略罪行、抨击国民党当局的妥协退让政策、动员民众抗日作为重要任务。为了加强对这一重要任务的宣传,瞿秋白以“维嘉”笔名写了长篇政论《中国能否抗日》,从1934年6月23日到7月7日分五期连载在《红色中华》上。这篇文章热情地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唯一领导反日反帝的民族革命战争的武装”,号召要团结“千千万万的群众在共产党与苏维埃政府周围”,“争取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文章对比中日双方的军事、经济力量和人民组织程度,用事实澄清国民党散布的悲观论调,得出中国“有力抗日”的坚定结论,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为了确保报纸的可读性,经过瞿秋白同红中社同志们的共同努力,《红色中华》的栏目设置日臻完善,内容逐渐丰富。报纸除设有“社论”、“要闻”、“专电”、“中央政府文告”、“赤色战士通讯”等常规性栏目,还设有揭露苏区内部落后现象的“突击队”、“铁锤”、“铁棍”、“无产阶级铁锤”等专门性栏目,针对民众或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疑问进行解疑释惑的“问题与解答”、“法令解释”栏目,以及刊登判决书和决议案的“苏维埃法庭”栏目等。《红色中华》还根据一定时期宣传报道的需要,开辟一些非常规栏目,如1934年6月23日,开辟了“反日战线”专栏,主要报道苏区内外的反日活动。瞿秋白还狠抓了报社的基础建设,成立了旨在联系基层的通讯部,创办了指导通讯员写作的内刊《工农通讯员》,进一步健全和扩大了通讯员队伍。这些措施有力地提高了报纸的质量。《红色中华》的发行量最高时约5万份,是苏区发行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报纸。
临危受命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红军主力决定撤离苏区长征北上。瞿秋白在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后,坚决执行党中央指示,任留守苏区的中央江西分局宣传部部长等职。毛泽东对此曾评价说:“红军留下了它的一些最有才能的指挥员:陈毅、粟裕、谭震林、项英、方志敏、刘晓、邓子恢、瞿秋白、何叔衡和张鼎丞。”“很多这样的共产党员领导人都是自愿留下准备牺牲自己的。”
1934年10月3日,《红色中华》出版第240期,即长征前的最后一期。红军主力长征后,瞿秋白凭着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苏区日益艰难的条件下,领导红中社的留守战友谱写了党的新闻工作中英勇无畏的红色篇章,其中充满了激扬的文字、奔腾的热血和坚定的信仰。这时的报社人手更少、稿源更缺、印刷发行条件更差。但瞿秋白不顾病体折磨,一人顶几人用,硬是保证了报纸的正常出版。这期间,《红色中华》在苏区仍以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机关报的面目出现,社址不变,印刷厂不变,一切照旧。而且报纸内容仍以报道战争通讯为主,刊载军事电台收到的各苏区捷报,但不提红军的具体行动情况。这期间,瞿秋白他们坚持出版了24期《红色中华》。这24期报纸,在稳定苏区人心、迷惑敌人视听、迟滞敌人行动、掩护红军主力转移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35年1月21日,瞿秋白主持出版了在苏区的最后一期《红色中华》。2月24日,他在福建长汀水口镇小迳村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6月18日,他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是中国革命报刊的开拓者之一。他提出了较系统的党的新闻工作理论、原则、任务和方法,为党报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瞿秋白在红中社工作的一年虽短暂却留下永恒的光芒,他和红中社苏区留守人员用勇于牺牲的精神,书写了中国革命新闻史上永远值得铭记的悲壮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