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畔的晨曦中,地王大厦的玻璃幕墙折射出金色的光芒,这座奇迹之城的每一块基石下,都镌刻着两万基建工程兵用血汗浇筑的传奇。四十载光阴流转,这支曾以军令为号角的建设铁军,用推土机代替钢枪,以脚手架为阵地,在南海之滨书写了一部震撼时代的城市建造史诗。
1979 年的春风,裹挟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唤醒了沉睡的深圳。当基建工程兵冶金系统的 1041 名先遣官兵从辽宁鞍山启程时,他们或许不曾想到,这3000公里的南下之路,将成为改写一座城市命运的序章。彼时的深圳是南海之滨的边陲小镇,稻田与滩涂交织,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这些扛着钢枪的汉子们,将“建设特区”的誓言揣进胸口,一头扎进了这片荒芜的土地。随后的日子里,两万基建工程兵如潮水般汇聚。队伍里有经历过战火淬炼的老兵,也有稚气未脱的新兵,1983 年9月,当他们集体脱下军装换上工装,身份虽变,军人骨子里的坚韧与担当却从未褪色。
基建工程兵第1团转身成为深圳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最终蝶变为深圳市特皓股份有限公司。他们以特有的果敢与严谨,承接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友谊商店、电子大厦等多个重要工程项目,从地基浇筑到楼宇封顶,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把控,以优质、高速、低成本的施工成果,赢得广泛赞誉。
基建工程兵第 16 团改编为深圳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如今的深圳市建业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一次次与恶劣天气的正面交锋中,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着工程的稳固,让拔地而起的建筑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鞍钢精神,深深镌刻进深圳的城市肌理。
原第19团改编为深圳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后更名为深圳市鹏城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他们凭借在冀东钢铁基地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迅速在深圳的建设市场上崭露头角。从工业园区到居民社区,从交通枢纽到商业综合体,城市建设的版图上,处处都有他们留下的专业印记。
此外,302 团、303 团等工程团及基建职工医院的队伍,同样有着辉煌的军事履历。参加过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他们,在深圳各展所长,在安装、市政等领域攻坚克难,搭建起城市运转的 “筋骨脉络”。集体转业后,他们分别化身为建筑、安装、市政公司和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干队伍,在不同领域持续发光发热,共同托举起深圳建设的“大厦”。
在深圳建设过程中,基建工程兵部队也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困难,物资匮乏、工具简陋、自然灾害频发…… 重重困难如影随形。没有起重机,他们肩扛百斤重的建材攀爬脚手架;抽水机故障,就用洗脸盆接力排水;暴雨冲垮地基,便跳进齐腰深的泥水中抢修。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夏天闷热得如同蒸笼,蚊虫成群结队;冬天寒风灌进缝隙,冻得人瑟瑟发抖。但这些苦难从未压垮他们,反而让 “拓荒牛” 的精神在磨砺中愈发坚韧。
集体转业后的基建工程兵,将军人的本色融入深圳的每一寸土地。信息枢纽大厦的挺拔、滨海大道的蜿蜒、图书馆的静谧……无数地标建筑里都藏着他们的匠心。他们用行动诠释着 “敢为天下先” 的深圳精神,推动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一路狂奔。
岁月流转,当年的小伙子们早已两鬓斑白,但他们留下的不仅是高楼大厦,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腾。每当夜幕降临,深圳的灯火亮起,那璀璨的光芒里,永远跳动着基建工程兵们炽热的初心,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拓荒岁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深圳人续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