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轮红日从江面上升起,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碑上的红五星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年过花甲的张明海穿戴整齐,在烈士纪念碑前行了个标准的军礼,开始了他一天的清扫和接待工作。
三江营坐落在长江北岸,是扼守长江与淮河入江水系交汇点的军事要塞。1938年9月,新四军挺进纵队攻占三江营,在江都开辟出苏中苏北第一个抗日根据地。1949年4月,三江营解放。1982年,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陵园建成,后来先后入选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和江苏省第二批100个红色地名。
2020年,61岁的张明海主动请缨,成为革命烈士纪念馆管理员。他一边保洁整理馆内物件,一边翻阅大量文献、史料,研究新四军渡江北上、三江营战斗等历史,当起了一名义务宣讲员。凡有人来凭吊,他说的第一句话总是:“请大家过来站好,给烈士鞠个躬。”然后,他带着大家瞻仰纪念碑,参观纪念馆,一遍遍讲述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最多的一天他接待过33批访客、1000多人。
张明海不仅是烈士事迹的宣讲者,也是纪念碑的守护者。随着时间流逝,纪念碑碑文因烈日暴晒和雨水冲刷逐渐褪色甚至模糊。张海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自学书法和篆刻,经过反反复复练习并得到行家认可后,开始纪念碑碑文的修刻工作。在碑壁上描摹比在平面上书写难度大多了,既是对技艺的挑战,又是对体力的考验。张明海起初只对褪色的字进行修刻,后来发现整个碑文颜色深浅不一,索性对每个字重新描摹。一年又一年,每修刻一遍就是3个月。年过六旬的张明海站在木凳上,先是吃力地用抹布反复擦拭碑刻,再用金漆一笔一画地描摹,有时甚至顾不上喝一口水。他要让每一位烈士的名字修刻如新,永远闪耀在江都大地上。
2021年,“为三江营烈士寻亲”活动启动。凡是来凭吊的老战士或者他们的亲属,张明海都会主动索要联系方式,了解熟悉每一位烈士生平事迹和相关细节,一有线索,就第一时间与烈士家属及相关人员联系。4年来,张明海和一批热心人士帮助13位烈士找到了亲人。2023年,张明海和戴启程、田安煜、顾建春等志愿者赴上海奉贤区寻访杨火根烈士的亲人,发现当地记载的人名不同。他们就联系当地村干部和村志编撰人员,又找烈士亲属的后代和周边高龄老人,经过多方求证,最终确认杨火根烈士是179团8连连长,原籍奉贤区奉城镇洪北村,1949年4月9日在解放三江营战斗中牺牲。就这样,一位位三江营烈士的事迹得到铭记。
今年,张明海已经66岁了,但他依然坚守在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继续守护着长眠在这里的英烈。他说,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没有闭馆日,随时准备接待每一位前来瞻仰的群众,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和红色历史,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