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在先,本文所涉“酒局”、“酒桌文化”、“禁酒令”等,专指公务饮酒范畴。
说起“酒局”二字,承载了太多含义。它不仅是饭桌上的推杯换盏,也可能是权力、利益与人情的角力场。曾有一段时间,“酒桌文化”被异化为了一种“潜规则”——酒喝到位事好办。在某些地方和部门,酒量成为衡量干部能力的荒谬标准,酒桌成为权力运作的灰色地带。觥筹交错间,公私界限模糊,权力寻租暗生,腐败温床悄然形成。
“八项规定”出台后,公务饮酒被严格限制,许多干部坦言“松了一口气”,但也有少数人抱怨“官不逢时”,甚至顶风作案,将酒局转入地下。“禁酒令”的初衷无疑是好的,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数据显示,“八项规定”实施后,全国公务接待费用年均下降30%以上。但问题在于,酒只是表象,真正的症结在于权力缺乏约束,异化了的“酒桌文化”没有得到矫正。若只是禁酒,难免陷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圈。比如,某些单位将茅台酒装入矿泉水瓶掩人耳目;再如,一些商人以“私人聚会”之名行贿赂之实,等等。这些现象说明,单靠一纸禁令难以根除积弊。
“禁酒令”要取得长效,一方面要完善监督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发动群众监督,让违规饮酒无所遁形;另一方面要打破扭曲的社交规则,摒弃“不喝就是不给面子”、“喝不好就办不成事”的道德绑架和权力任性,以茶会友、清谈交往,让关系回归纯粹,变“无酒不成席”为“无酒见清风”。
“禁酒令”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权力任性的旧疾,也映照着社会风气的转变。禁酒破除的是陈规陋习,树立的是新风正气;打破的是官场潜规则,建立的是阳光新秩序。我们相信,随着社会进步,“酒局文化”终将式微,制度要求终将升华为文化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