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期●文化战士天地●

战火淬炼的激昂乐章

——《繁昌之战》歌曲诞生记

作者:俞乃思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安徽繁昌这片土地曾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保卫战。五战五捷的辉煌战绩,粉碎了敌人的疯狂进攻,更凝聚起中华儿女不屈的抗争精神。就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一首激昂的歌曲《繁昌之战》 应运而生,将这场战斗的荣光与勇气传遍大江南北。它的诞生,是热血与才情的碰撞,是信念与艺术的交融。

五战五捷书写抗战传奇
  繁昌,这座位于皖南门户、长江边上的小城,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国民党第三战区的重要屏障和南北交通的要隘,也是日军进逼皖南的必经之地。1938年底,为保卫皖南门户、阻击日军进犯第三战区总部所在地,时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的谭震林奉命率军进驻繁昌。新四军第三支队的指战员们与当地百姓亲如一家,同住同吃,帮村民挑水担柴,深受群众拥护。
  1939年,为争夺对繁昌的控制权,日军发起猛烈进攻,妄图一举攻取繁昌县城。新四军第三支队在谭震林的指挥下,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日军五次大规模的进攻,都被英勇的新四军击退。指战员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术,五战五捷。在这五次保卫战中,峨山头搏斗和塘口坝血战尤为激烈。
  11月7日晚,新四军第三支队侦察员获悉,日军第十五师团高品五二联队川岛警备队步骑兵600 余人,将进犯繁昌县城。谭震林分析敌我态势后,进行了周密部署。8 日拂晓,日军分三路进逼。上午7 时许,在炮火掩护下,日军进攻繁昌城,并向峨山头发起猛攻。驻防峨山头的6 团3 营顽强抗击,多次打退日军进攻。午后3 时,新四军发起冲锋,与敌展开激烈肉搏和巷战。至17时,日军落败,从北门仓皇出逃。
  11月13日夜,日军600 余人由荻港、铁矿山、三江口等地移至孙村附近,妄图卷土重来。新四军三支队利用塘口坝西北山地的有利地形,诱敌至塘口坝,以主力予敌痛击。从14 日凌晨5 时到次日凌晨,日军一次次冲锋和增援,均遭到新四军的顽强阻击。最终,双方又展开了白刃肉搏战,新四军指战员硬是凭借英勇与顽强,杀退日军的疯狂进攻,使敌始终未能越前一步。
  繁昌保卫战中,不仅有新四军指战员们的浴血奋战,也有当地百姓的全力支持。乡亲们不顾生命危险,积极上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抢修工事,最多时达2000 人。部队药棉用完,老百姓就抽出棉被芯支援前线。新四军也提前在后山铺修台阶,方便乡亲们在战斗打响时能及时撤离。繁昌保卫战五战五捷,新四军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毙伤日军超千人,粉碎了日军进犯皖南的野心,振奋了全国抗战精神。日军将领也不得不发出“不可能与中共争夺繁昌”的哀叹。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捷报传到军部,叶挺、项英多次致电谭震林,向第三支队指战员表示嘉勉。新四军政治部主办的《抗敌报》 ,1939年11月21日第106期上专门为塘口坝血战的胜利发表了题为《保卫繁昌,屏障皖南的伟大胜利》 的社论。

激扬旋律传遍大江南北
  这场伟大的胜利,也深深触动了新四军的文艺战士们。曲再之、吴强、何士德三人,虽来自不同领域,却因共同的抗战理想汇聚新四军政治部。曲再之是一位极具天赋的词作者,饱读诗书,对文字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吴强是富有激情的文学青年,擅长捕捉生活中的感人瞬间,早年就读于上海沪西私立正风中学等学校,1938年8月参加新四军,后来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日》 被誉为“中国现代战争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何士德则是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对旋律有着独特的见解,是《新四军军歌》 作曲者。
  当他们三人听闻繁昌保卫战的英勇事迹后,内心被深深触动。他们深知,这场战斗的精神需要被永远铭记,需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传递给更多人。于是,三人迅速行动起来,深入一线,走访参战的指战员和当地百姓,收集每一个感人的故事和细节。在与指战员们的交谈中,他们听到了指战员们在枪林弹雨中的英勇无畏,听到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在与百姓的交流中,他们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新四军的拥护和支持,感受到了那份军民鱼水情。这些鲜活的素材,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曲再之开始精心构思歌词,将战斗的激烈场面、战士们的英勇形象以及人民的抗战决心,用生动而有力的文字描绘出来。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英雄的敬意和对胜利的渴望。吴强则在一旁协助,提出宝贵的建议,不断完善歌词的内容和情感表达。他俩很快写出了《繁昌之战》 的歌词,生动描绘了繁昌保卫战的激烈场景和新四军的英勇无畏。 
  皖南门户,长江边上,平静的繁昌,成了烽火连天的战场。
  无耻的日本强盗,海陆空军一齐进攻,五次大规模的侵犯,遭受了五次重大的杀伤。
  峨山头的搏斗,塘口坝的血战,我们用雪亮的刺刀,暴烈的手榴弹,火力猛烈的机关枪,前仆后继地冲锋,把敌人打下山岗,发扬了我们的勇猛攻击,无比的顽强。
  我们艰苦奋斗,奋斗,不怕凄风冷雨,我们英勇牺牲,牺牲,不怕饥寒死伤!
  我们顽强战斗,粉碎敌人的“扫荡”!
  谁说我们游而不击?谁说我们不能打大仗?
  五次伟大的胜利,我们坚决地保卫了繁昌!
  五次伟大的胜利,我们坚决地保卫了繁昌!
   
  与此同时,何士德也沉浸在旋律的创作中。他根据歌词的意境和情感,反复推敲,寻找最能体现战斗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旋律。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修改,终于,一段段震撼人心的旋律诞生了。
  当歌词与旋律完美融合,歌曲《繁昌之战》 正式诞生。它那铿锵有力的节奏,激昂豪迈的旋律,以及振奋人心的歌词,瞬间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抗战热情。这首歌从繁昌出发,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了抗战时期激励军民奋勇杀敌的强大精神力量。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繁昌保卫战的伟大,让抗战精神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繁昌之战》 的诞生,不仅是对那场战斗的致敬,更是对所有抗战英雄的礼赞。它如同一个时代的音符,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前行,永不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