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期●散文●

红土地的赤焰经纬

作者:孙伟

寓居江西温泉古镇,闲暇之余,在红土地上兜兜转转。翻开那层层叠叠厚重的历史画卷,循着红色足迹,细品中国共产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历史经纬。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5月9日,我国三军仪仗队亮相莫斯科红场,参加苏联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当橄榄绿、浪花白、天空蓝的方队昂首走过,三色队列如流动的史诗,展现东方大国的庄严军威。这场跨越八千公里的正步,彰显中国军人是钢铁长城的铸造者,更是和平文明的捍卫者。从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的星火,到今日扬威世界,我心潮澎湃,遂将游历红色景点的所感所思诉诸笔端,献给人民解放军。 
  中学时读袁鹰《井冈翠竹》 ,我便对井冈山心生向往,尤其难忘文中“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的毛竹。五月驱车驶入井冈山,连绵群峰叠翠,竹林如海,满坡映山红灿若云霞,我耳畔不禁响起《闪闪的红星》 插曲:“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公路旁火炬造型的路灯,更将思绪拉回烽火岁月。
  乘景区车直奔黄洋界,司机对井冈山历史侃侃而谈:毛泽东从湖南上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由朱云卿、何挺颖指挥。登上 1314 米的峰顶,山岚在松林间游走,五指峰若隐若现,似水墨画卷。沿石阶攀爬至黄洋界哨口,汉白玉石上毛泽东手书《西江月·井冈山》 气势磅礴,朱德题写的 “黄洋界” 三字熠熠生辉。那架锈迹斑驳的迫击炮,见证着贺子珍兄妹抬炮上山的往事 —— 仅有的三发炮弹中,就有一发击中敌军指挥所,吓得敌人仓皇逃窜,正应了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豪迈。几十米长的壕沟里,嶙峋山石仿佛诉说着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场景。下山途经哨口营房,泥墙斑驳的平房内,模糊的照片与文字静静讲述着硝烟往事。
  井冈山是革命摇篮,萍乡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则是革命火种的播种地。1921-1930 年间,毛泽东、刘少奇等深入煤矿,发动安源工人大罢工,使这里成为工农运动与秋收起义的策源地。踏入纪念馆,苏式拱廊间山风轻拂,毛泽东手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金色大字映入眼帘。二楼展厅中,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光彩夺目,橱窗里《安源旬刊》 、劳工歌谱、合作社股票等文物虽已泛黄,却见证着历史。锈迹斑斑的大刀、火铳旁,一队队戴红领巾的学生肃穆聆听讲解。我在文创区买下一支刻有红军女战士的钢笔,绿军装与红五星,凝结着岁月的敬意。
  暮春细雨中再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新旧展馆交相辉映。旧馆作为起义指挥部旧址,新馆以声光影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人穿越回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的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的印记分布在修水与铜鼓两地:修水纪念馆记录着红军第一面军旗的诞生,铜鼓的毛泽东化险处、吴家祠等景点则诉说着军民鱼水情。一根扁担、一只水桶,皆为“军爱民、民拥军”的见证。
  在景德镇瑶里古镇,偶遇新四军瑶里改编纪念馆。程氏宗祠内,照片与雕塑讲述着 1937-1938 年的改编历史:陈毅在此整编皖浙赣游击队,将其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华仁寺、程家祠堂、敬义堂等旧址,静默见证着国共合作、共御外侮的民族大义。
  井冈翠竹、黄洋界炮声、安源火种、南昌枪声、秋收起义、瑶里改编……江西,无疑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红色基因库,展开的每一处时间褶皱,皆可见伟大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为百姓服务的初心。行走红色景点,感受红土地上的赤焰经纬,正如电影《以革命的名义》 里列宁所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对历史的铭记,正是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