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我的思绪便飘向故乡的射阳河。
射阳河,发源于扬州市宝应射阳湖,像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流经宝应、建湖、阜宁、滨海、射阳五县,全长198公里,最终注入黄海。她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和人民,是苏北平原万物的生命源泉。
射阳河到射阳县境内时,水面比上游宽阔得多,流速也相对减缓,好像是在入海前再一次敞开胸襟,展现扬州美女的温婉迷人。
1927年12月,射阳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花园头党支部在射阳河边的海河镇花园村诞生。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一群怀揣革命理想的共产党人在射阳河边的芦苇荡里秘密集结,点燃革命星火。当日寇在射阳河口登陆、残暴践踏两岸土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射阳儿女奋起抗争,射阳河又成为流淌红色传奇的历史长河。
抗战时期,新四军三师后勤部驻扎在射阳河边的临海镇中五村,当地党组织和老百姓帮助部队生产武器弹药,确保后勤物资供应。老一辈革命家黄克诚、洪学智,文化名人范长江、邹韬奋、阿英、钱毅、顾骧等都在此留下光辉足迹。阿英等人创作了许多鼓舞民众抗日的作品,《新华日报(华中版)》 《黄海日报》 (中共盐阜区委创办)也在这里印刷发行,为激励无数射阳儿女投身抗日救亡洪流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在这股洪流中,留日学生、共产党员戴曙光在射阳河边壮烈牺牲。1944年5月30日,戴曙光为了团结抗日,过射阳河和伪乡长接洽,遭日伪军伏击,胸口中弹,壮烈牺牲。他牺牲的地方,如今被命名为四明镇曙光村。人们用这种方式将他永远铭记。
解放战争时期,华中工委驻射阳河边耦耕堂。陈丕显、管文蔚等在这里运筹帷幄,射阳人民倾尽全力拥军支前,千余名优秀射阳儿女献出宝贵生命。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射阳河又孕育出这片土地的经济繁荣,射阳县已连续多年荣膺全国百强县。岁月如歌,射阳河是英雄的河流。每朵浪花,都是跳动的红色音符;每阵波涛,都是铿锵的红色旋律;每次潮涨潮落,都在启示自己的儿女,不忘初心,永远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