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兵窦保轩的革命历程
今年4月3日,清明节前一天的早上,98岁的安徽省萧县张庄寨镇蔡庙村村民窦保轩,特意换了身干干净净的新四军军服,由女儿窦秀云陪着,坐着外孙的车,驱车500多里,到江苏省泗洪县半城新四军4师师长彭雪枫烈士陵园。在彭雪枫墓前,他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再默哀,深情地说:“彭师长,您好!‘小鬼’又来看您啦。当年,您鼓励我‘好好干’,几十年来,我没有给您丟脸啊。”然后,他坐在轮椅上,由接待人员推着,先瞻仰纪念碑,再参观彭雪枫当年的居室和彭雪枫纪念馆。看着彭雪枫用过的遗物,听着讲解员介绍彭雪枫牺牲的经过,他已泪流满面。
今年是窦保轩连续第3年来泗洪为彭雪枫扫墓。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为何多次往返千里这样做?
彭师长送关怀
窦保轩1928年出生于安徽萧县与河南永城县交界处的蔡庙村,家境贫寒,全家5口人,靠父亲编织芦席维持生计。全面抗战爆发后,新四军4师常在豫皖苏交界一带活动,1943年8月底驻扎在蔡庙村附近的李庄,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减租减息政策,访贫问苦,帮助农民干农活。当时村头巷尾回荡着抗日歌曲,让窦保轩记忆最深刻的,是“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这句。看着村里的青壮年踊跃加入新四军,15岁的窦保轩征得父母同意后也跑去报名。部队说他年龄小,起初要他过两年再来,但经不住窦保轩软缠硬磨,最终让他成为4师11旅32团1营1连的一名战士。部队当时装备条件非常差,缺少枪支,连里只发给窦保轩一把马刀,连军服都没有。
从此,窦保轩同战友们一样出操训练,跟着教官学拳、练大刀。尽管年龄小、身子弱,但他咬牙坚持,所有的训练项目一样不落。
1944年3月上旬的一天下午,窦保轩所在部队从萧县向西南方向的永城进发。窦保轩身背大刀、饭包,走了十几里路后,又累又热,落在了队伍后边。正吃力行走间,一个骑大青马的新四军指挥员来到他身边,下了马,关切地问道:“小鬼,咋掉队了?”“累啦!跟不上。”窦保轩实话实说。骑马人先后问了窦保轩家住哪里、多大年龄、所在部队,还鼓励他:“小鬼,好好干。”临了,这人又以命令的口吻说:“小鬼,上马!”骑马人边说,边扶着窦保轩上了大青马。马蹄声中,牵着缰绳的警卫员悄悄告诉窦保轩,把马让给他骑的是4师师长彭雪枫。从此,窦保轩在心里刻下了革命战士之间亲如兄弟的形象,铭记着彭师长“好好干”的教诲。到了宿营地后,11旅旅长张震看窦保轩又瘦又小,就劝他说:“小鬼,回(家)去吧。”彭雪枫却说:“(让他)留下吧,慢慢锻炼。”
给窦保轩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彭雪枫和战士一样吃苦耐劳、不搞特殊。一次,部队驻扎在蔡庙村,彭雪枫给11旅32团的指战员讲话,天上下起了小雨。警卫员撑开一把雨伞给他打上,他却把伞推到一边,大喊道:“同志们,怕淋吗?”指战员们齐刷刷地回道:“不怕!”彭雪枫说:“大家都不怕淋,我怎么能搞特殊呢?”
“小鬼”勇杀敌
自入伍到抗日战争结束,窦保轩参加了十数次对日伪的战斗。他年龄小,在班里、排里是出了名的“小鬼”,但是一上战场,想起彭师长“好好干”的勉励,就成了“拼命三郎”。
一次,连队驻扎在皖北濉溪县的铁佛寺,黎明时分,遭到了日军的偷袭,便仓促突围。窦保轩刚出屋门,迎面撞上一个鬼子兵。对方挺起刺刀向他狠狠刺来,窦保轩一闪身,刺刀刺在一棵树上。说时迟,那时快!趁着对方拔刀,窦保轩抡起马刀,奋力向对方砍去,只见手起刀落,鬼子兵人头落地。多年后,村里的年轻人问他:“您和鬼子拼刺刀时害怕吗?”老人抖着手中的旱烟锅,坦然地说道:“那有啥可怕的,鬼子也是人呀!”
1943年冬的一天晚上,窦保轩所在的1连突袭涡阳县龙山集南的日寇据点。战斗结束后,大家发现少了窦保轩,班长就让副班长回去寻找。黎明,副班长在驻地村外的旷野里,遇到了踉踉跄跄走来、肩上扛着一挺几十斤重的六五式“歪把子”机枪的窦保轩。原来,窦保轩在撤出战斗时落了单,却碰到了一个重伤的鬼子兵,就奋力夺下对方机枪,扛了回来。11旅在龙山集为32团开庆功会,张震高兴地抱着窦保轩在台上转了三圈,大声说道:“你有种,他有种,咱们的窦‘小鬼’最有种。”他还当场为窦保轩发了奖:一件白衬衣,一条毛巾,一把牙刷,一袋蝴蝶牌牙粉,一本日记本,5支铅笔。全团指战员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为他鼓掌。受到表彰,窦保轩的高兴劲没得说。
抗日战争胜利后,窦保轩所在部队被改编为华中野战军9纵,他被编入75团1营1连,手中的武器也由马刀换成了马枪。1946年8月,75团在安徽灵璧县的渔沟和国民党军打了一仗。后来,9纵参与兄弟部队攻打泗县城,但由于对敌情判断失误,两天两夜没有打下来,伤亡很大。
苏北战役时在沐阳,窦保轩所在连队和国民党军“王牌”74师的一部,仅隔着一条大沟,我军在沟北,敌军在沟南。“那天晚上,天很黑,射击效果不大,我们就和敌人拼手榴弹。敌人向我方阵地上扔,我们向敌人阵地上扔。我们连的连长、指导员牺牲,我的左眼也给弹片崩瞎了。”老人哽咽讲到。伤愈后,窦保轩被分到7纵侦察大队,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后转到华东野战军军械后勤部。
抗美援朝开始后,1950年10月,窦保轩积极要求入朝参战。领导说:“你左眼失明,就别去了。”窦保轩说:“我四肢健全,射击、扔手榴弹都不碍事。”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1951年3月,窦保轩所在的25军入朝作战。朝鲜战场条件艰苦,窦保轩跟战友们在战壕里和着冷水吃炒面,有时给养跟不上还要饿肚子。志愿军的武器装备也落后。美军除了大炮、装甲车、飞机等占绝对优势,士兵用的也都是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窦保轩和战友们用的,则是当年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拉一下枪栓才能打一颗子弹的“三八大盖”。坚守大黑山阵地时,尽管指战员们前仆后继,可在敌人的炮火下,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其中范排长就牺牲在他身旁。窦保轩左手也被炸伤。“那个惨劲,不能说呀!咱的武器落后,吃了大亏。”回忆当年,泪水涌出了老人眼眶。
热心助乡邻
1952年,窦保轩复员回到家乡萧县务农,此后一直以一名解放军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不顾伤残之躯,和生产队的年轻人一道,远征宿县新汴河工地和江苏睢宁双沟切岭工地,兴修水利。50岁后,他难以从事重体力劳动,仍主动为生产队干一些轻活儿。农闲时,他义务为乡亲们修锁修鞋、缝补衣服。他甚至让出半亩自家宅基地,给一户家里人口多的邻居盖房子。
2023年10月,没去过北京的他让外孙开车、女儿陪着,到北京瞻仰了毛主席遗容,在天安门广场看了升旗,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每年的春节、清明节、9月11日(彭雪枫忌日),村里的泰山奶奶庙他是必去的,因为彭雪枫牺牲后,遗体就是被抬到那里停灵入殓的。他还曾远赴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的彭雪枫牺牲地凭吊。窦秀云说:“爸爸去到这些地方,特有的动作就是行军礼。”
窦保轩在耄耋之年,仍尽己所能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让女儿和外孙帮忙,通过短视频平台,向网友讲述烽火岁月、对比新旧社会,劝导年轻人不忘过去、珍惜当今。他说:“彭师长叫我‘好好干’,我要活到老、干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