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数人被一个“挖煤小子”逆袭成为北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的故事感动。这个故事来自他博士论文的最后一节“致谢”。作者自述,他来自小山村,12岁跟着父亲挖过煤。高中毕业后为了继续求学,同时减轻父母的负担,他每个寒暑假都在外打工挣钱。他经历过两次高考,19岁考上了专科,然后一路专升本、考研、读博……
清代诗人袁枚的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通过拟人化手法,赞颂了微小生命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传递了不因环境恶劣而放弃绽放的生命哲学。“挖煤小子”正是最新、最生动一例。他曾在焦作化工厂建筑工地绑钢筋,在邯郸高速公路铺沥青,在晋城煤矿扛炸药,在鄂尔多斯红庆河煤矿干掘进,在学校里的面食馆、饺子店、炒菜馆提桶清理桌子……苦日子、累活儿没压垮他,反而成了向上攀登的“垫脚石”。他靠学习对抗命运,将崎岖坎坷之路变成拼搏奋进之路。
更打动人心的是,他只是用最简单的描述将这些故事一笔带过,而将更多笔墨花在了对师长、同学、朋友、恋人的感恩上。他写道:“感谢导师在我求学最窘迫时接纳了我……感谢本科室友使我考研时可以不去食堂打工……感谢女友像一道光照进我的生命……”这些朴素的感谢背后,藏着一个人最珍贵的品质:尝过生活的苦涩,依然懂得感恩;见过社会的复杂,始终保持赤诚之心。
“挖煤小子”成为博士,无疑是励志典范。要看到,他认准的逆袭之路,就是如饥似渴地接受教育。许许多多“苔花”的事例告诉我们:教育,始终是攀援向上的阶梯;知识,始终是改变命运的力量。“挖煤小子”通过个人奋斗逆袭成功,是因为教育政策的进步,是因为有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是因为有身边无数好心人的托举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