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期●文化战士天地●

铁笔丹心刻忠诚

——追忆我的父亲吴耘

作者:吴东


我父亲吴耘(1922—1977),中国著名木刻艺术家、版画家、漫画家。1922年,他出生于上海的一个邮电工人家庭。他从16岁开始就在《申报》 等报刊上发表赞扬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等进步漫画。1939年,他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40年,他投笔从戎,加入新四军,投身抗日战争,先后担任新四军挺进纵队战地服务团美术组长、文工团美术股长、鲁艺华中分院美术系干事、新四军军部鲁艺工作团美术组组长等职务。


  全面抗战时期,新四军不仅在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组织建设、政权建设、军事建设、法制建设、财经工作方面取得重大成绩,在文化教育、艺术创作等方面也有突出表现。尤其是在重建新四军军部及华中局成立后,新四军还在盐城建立了抗大第五分校和鲁艺华中分院,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如青年版画家吕蒙、赖少其、刘岘、沈柔坚、 莫朴、黎鲁、芦芒、杨涵等,其中也有我父亲吴耘。他们以刻刀和画笔为武器,创作了很多反映新四军将士奔赴抗日前线、表现农民现实生活、揭露敌人罪行的作品。这一件件或质朴或激情的作品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内涵、时代特征,成为唤醒人们投身抗战、保家卫国的号角。
  当时,父亲选择了战斗性强、易于群众接受的木刻和漫画作为专业发展方向。他十分注重用线条勾画人物轮廓,并积极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进而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他的作品有讽刺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在全世界人民打击下成为《难兄难弟》 的漫画,有《不让鬼子来抢粮》 的木刻版画,有《把胜利的旗帜插遍全中国》 的宣传画等,深受群众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木刻版钞票的印制。1944年,日本军国主义者自知好景不长,就加大印钞速度,又印制了45亿“法币”假钞,加上国民党本来就无节制地发行,“法币”越来越不值钱。为抵制“伪币”和“法币”的恶劣影响,保证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稳定,皖中解放区成立了大江银行,准备发行皖中地区的流通券——“抗币”,父亲接受了刻制“抗币”母版这个艰巨的任务。
  父亲虽是一个木刻工作者,但用木刻刻制钞票母版也是头一遭。考虑到这是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发行的钞票,更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而发行的钞票,父亲经过多方面思考,觉得不仅要把它作为钞票来绘制,也要把人民作为艺术主体来刻画,从而使这一张张流通券成为一幅幅有意义的抗日民主的宣传品。最后,父亲就以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战斗和生产的图画为主体,再适当配上一些文字和印章等,制成了钞票母版。从现在收集到的拓木刻钞票图片上,可清晰地看到根据地军民奋勇抗击敌人、老百姓欢庆胜利和慰劳新四军,以及皖中人民努力生产、兴修水利等情景。
  还有一张1944年发行的一角面值的大江币,钞票图案正面是大海、灯塔和帆船,通过密集的线条来营造一种黑暗的背景,利用留白处巧妙刻画寓意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灯塔照射出的一道亮眼光芒,刺破了黑暗,为在海上航行的象征根据地军民的帆船指明了航向。这些木刻印刷的大江币,在巴掌大小的空间中,展现了无穷无尽的艺术想象,不仅是抗日根据地军民生产、生活、战斗诸多元素的浓缩,而且蕴藏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在中国乃至世界货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又先后在华东画报社、漫画月刊、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其间他创作了大量歌颂新社会和讽刺旧思想的漫画,并用速写、素描的方式记录下社会各方面的新面貌,如全国学文化运动中的《施小妹学文化》,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 中的老班长,讽刺“四人帮”的《黄粱再现》 ……这些作品都是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缩影。
  还有一个记忆片段。那是在打倒“四人帮”的初期,当父亲和母亲听到“四人帮”被抓起来的消息,从开始的怀疑到后来的兴奋,他们情绪变化的过程,我感受得非常深切。父亲拉起了多日不碰的二胡,喝起了珍藏多年的老酒,唱起了《洪湖水浪打浪》 的小曲……一家人陶醉在其中。最后父亲站起身邀请母亲在这首欢快、浪漫的旋律中翩翩起舞,那美妙的舞姿和悠扬的歌曲使我终身难忘!
  为了让英年早逝的吴耘被更多的人们所了解,1978年,中国美术馆为他举办了遗作展。在留言簿上,时任交通部部长、开国上将叶飞,时任文联主席、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漫画家华君武、方成、张乐平、缪印堂、江有生、苗地,画家赖少其、凃克、蔡若虹、钟灵、亚明、范曾、叶欣、张颂南等纷纷留言,给予父亲高度评价。今天,每每看到这些留言,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淌下来,前辈们对父亲的认可、肯定与赞许,让我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勇敢、忠诚、深入基层、脚踏实地,为抗日奋不顾身,为共和国鞠躬尽瘁!父亲用尽一生创作的艺术作品,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正如周扬先生给父亲的题词:“热爱人民,艺术才有生命!”
  仅以此文献给父亲吴耘和他的战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