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25日,八路军129师卫生部医生时朴斋在左权县周家垴村照顾伤员期间诞下一子。然而,仅3天后,因部队和伤员需要紧急转移,不得不将孩子托付给当地民兵连张连长。但因战事频繁,张连长又将孩子转交给常往返于桐峪、温城驮煤的李永清。李永清是温城村人,在同村的王喜儒(小地主)家做长工。他接回孩子时正值寒冬,加之孩子久未进食,已奄奄一息。王喜儒的妻子李淑珍赶紧给孩子喂食、取暖,才让孩子慢慢恢复正常。
彼时,王喜儒夫妇刚夭折了一个孩子,李永清便提议让李淑珍奶养这个孩子,表示将自己应得的工钱作为孩子的抚养费,李淑珍欣然同意。王家念及李永清孤苦无依,便让孩子姓李。又鉴于王喜儒下辈均取“定”字为名,且他是远道而来的八路军之后,故为其取名为李定远。自此,李淑珍、王喜儒和李永清对定远视如己出,悉心照料。
王喜儒和李淑珍是包办婚姻。王喜儒是个知识分子,思想进步,常以教师身份进行抗日宣传工作。没多久王喜儒和李淑珍离婚。离婚后,李淑珍带着定远离开了王家。李永清仍时常周济李淑珍一些钱粮,用以贴补定远的生活费用。
定远聪明活泼,深受各个奶爹奶娘和村民的喜爱。尽管当时生活条件艰苦,但无论是后组家庭的李淑珍和郭先明夫妇,还是远在太原的王喜儒和曹恩莲夫妇,在吃穿上总是优先满足定远。村里人皆知他是八路军的后代,也对他格外照顾。
定远长大后,他的养父养母非常重视他的教育,将他送到了学校读书。他先后在温城村、丈八高小就读,后来由于王喜儒调到县城教书,又专门将他接到县城上学,之后又随王喜儒到太原五一小学就读一年有余。
1957年,定远生父致信左权县政府寻找儿子的消息传到了王喜儒耳中,他第一时间告诉了定远。原来,定远的生父叫洪明贵,是当年129师战地医院卫生处处长,此时,他和爱人时朴斋都在北京工作。李淑珍虽然舍不得养了十多年的儿子,但为了不耽误定远的前程,毅然决定送他去北京和亲生父母团聚。李淑珍原本打算将定远送到北京后就离开,但十多年的母子情让她难以割舍。定远听闻李淑珍要离开,也是紧紧拉着她的手不愿松开。目睹此景,洪明贵夫妇心中也满是不忍,于是劝李淑珍多住一段时间。就这样李淑珍在北京逗留了三个月。当李淑珍再次准备离开时,洪明贵夫妇为了感谢李淑珍多年的养育之恩,决定给她一定的经济补偿,但遭到李淑珍的拒绝,她唯一的愿望是能和定远保持联系。对此,洪明贵夫妇深感敬佩。
念及定远从小在左权县生活,于是洪明贵给他改名为洪权。1961年6月,洪权在上海入伍,到12军服役。1962年,12军开赴福建前线。洪权与战友们在狭小的坑道里坚守了三个月,因胃出血复员回上海,之后被安置到上海大隆机器厂、锻压机床二厂等工作。由于当时交通不方便,加上日常工作繁忙,洪权不能时常回左权看望养父母,但双方互相牵挂,常有书信往来。洪权婚后先后两次带妻女回左权看望李淑珍和李永清,也经常回到太原看望养父王喜儒。
李淑珍年迈后,洪权虽无法在旁照顾,但每月省吃俭用给她寄生活费,直到李淑珍去世。对李永清,洪权也每月同样给予生活费用,尽心尽孝。
村里人常开玩笑说,洪权从小便拥有四个爸爸三个妈妈(四个爸:生父洪明贵,奶爸李永清、王喜儒和郭先明;三个妈:生母时朴斋,奶娘李淑珍、曹恩莲)。洪权的故事,是太行山间无数生命礼歌中的一曲。它见证了人性的光辉与温暖,也见证了超越血缘的亲情与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