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期●故事会●

军民智取石马庙

作者:张焕锦


石马庙地处宁镇山脉高骊山以北、长江以南,抗战时期属镇(江)句(容)县东北区,是茅山新四军北上南下渡江交通要道。这里群众基础好,当地百姓经常帮助掩护新四军、地下党组织进行革命活动。
  1944年夏秋,驻镇江日伪司令部抽调兵力进驻石马庙,设立据点、构筑碉堡工事。日伪军依托该据点经常袭击骚扰、敲诈勒索当地百姓,严重妨碍了新四军秘密交通线安全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对句东北山区军民抗日斗争构成了很大威胁。因此,端掉这个据点,拔掉这颗钉子,成为茅山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共同心愿。
  1944年9月,中共茅山地委、苏南茅山保安司令部和中共镇句县委召开战前会议,分析研究敌情。根据侦察员提供的情报,驻守该据点的是伪军24师的一个连,因初来不久,警惕性很高,每天晚上不规则地向我新四军活动方向派出侦察巡逻队。大家研究认为,该据点靠近敌人重兵把守的镇江高资地区,只能智取不能强攻。任务交给了实战经验丰富的新四军47团4连,镇句县大队、镇句县东北区武工队负责配合。4连决定化装奇袭。
  为准备化装用的日伪军服装,中共镇句县委领导贝纹、李坚、夏珊亲自组织句一区及东北区妇抗会吴孝英、姚小妹、姚青妹、王秀英等十几名女同志,连夜缝制。大家忙了一天一夜没合眼,但赶制出来的服装只够化装成一个排用。怎么办?军地领导反复商量认为,把剩下的黄色布料罩在灰色的军帽上作伪装,趁着晨雾的掩护,可以以假乱真、迷惑敌人,出奇不意、速战速决。
  9月27日深夜,山里寒风刺人,中共茅山地委书记兼茅山保安司令部政委汪大铭,中共镇句县县委书记彭炎、县长洪天寿等,带领新四军47团4连及镇句县大队、句东北区武工队的指战员们,悄悄汇合在距石马庙不远的赣船山脚下的东家庄。凌晨时分,战斗命令下发。
  此时,东方刚露出一点鱼肚白,晨雾中隐约可见一队“日本鬼子”沿镇句公路向石马庙方向行进。皮鞋的“咯咯”声,由远而近传来。走在队伍前面的矮个子“太君”戴着眼镜,手持指挥刀,边走边跟身边的高个子“鬼子”讲着什么。队伍在距石马庙碉堡十几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前面一高一矮两名“鬼子”向碉堡门口走去。本来在公路边上警戒的敌哨兵,由于紧张和惊慌,已退到碉堡门口,看到“太君”走近,连忙屏住呼吸,弯腰鞠躬。矮个子“太君”十分不满地骂了一句听不懂的“日本话”,并左右开弓给那丧魂落魄的哨兵几记耳光。高个子“鬼子”顺势把哨兵的枪夺了过来,接着一挥手,公路上近百名“鬼子”迅即冲进碉堡,把还在睡梦中的伪军押到了公路上列队训话。原来这队“鬼子”就是新四军伪装的,高个子“鬼子”是4连长吴炯装扮的,矮个子“太君”是4连4班长卫诗友装扮的。
  在清查伪军人数时,唯独找不到伪连长。正在这时,一个人从远处匆忙奔跑过来并大喊大叫“不要误会”。原来他就是伪军连长。这家伙昨晚在邻村姘头家过夜,一早赶回来就碰到这种事,结果自投罗网,乖乖做了新四军的俘虏。就这样,新四军不费一枪一弹,把一个连的伪军给俘虏了。天刚放亮,新四军战士押着47名伪军,带着缴获的1支驳壳枪、2挺轻机枪、3支花机关枪、40多支步枪,以及部分装备物资,胜利凯旋。敌碉堡及日伪军堆放的十万余斤马草,化作冲天大火,熊熊燃烧。

此次战斗,拔除了日伪军在镇江西南石马庙的据点,沉重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镇句地区人民群众的抗日信心,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了中共苏皖区党委、新四军6师16旅首长的通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