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历史的尘埃在时光长河中渐渐沉淀,那些静默陈列在纪念馆中的抗战文物,仍散发着炽热的光芒。透过这些带着体温的历史遗物,我们得以触摸抗战岁月里个体与国家的血脉联结,读懂中华民族在血与火中淬炼出的精神基因。
战火中的红色记忆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泥城镇红色泥城主题馆的展柜里,一块铜质怀表静静地躺在丝麻衬垫上。表壳上的细密纹路已被岁月磨得模糊,表的指针也永远停在了1938年12月16日那个寒冷的上午——我的爷爷周大根烈士牺牲的时刻。
1924年,18岁的周大根进入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学习。在课堂上,他聆听着瞿秋白、恽代英等革命家的教诲,怀表的滴答声与《共产党宣言》 的诵读声交织,构成了他革命初心的最初节拍。1930年至1935年,周大根被捕入狱期间,这块怀表成为他的精神武器——在敌人的监视下,他以怀表为计时工具,秘密撰写革命文稿,用《沙间集》 的诗行记录狱中感悟。
“铁窗难锁雄心志,分秒必争写春秋。”此刻,怀表已不再是简单的计时工具,而是革命者与命运赛跑的见证。当1938年在家乡组建“保卫二中”抗日武装时,每一次作战会议上,他都把怀表放在桌上,用“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的信念激励指战员。
与怀表遥相呼应的,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秋萍学校“周大根烈士事迹陈列室”中展陈的一条针织围巾。这条浅灰色的围巾,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几处血渍残留的印迹依然清晰可见。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时,19岁的周大根在曾经的恩师、彼时的同窗林钧影响下,投身反帝爱国运动。此后十余年,无论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还是担任中共南汇县委书记时领导地下工作,亦或回家乡组织抗日武装,这条围巾始终陪伴着他。围巾上的经纬线如同历史的指纹,记录着一位革命者的家国情怀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如一位青年教师在参观时所言:“周大根的‘大根’,既是他的名字,也是他扎根人民、扎根信仰的象征。这条围巾就是他把‘小家’融入‘大家’的物证。”
在周大根烈士的遗物中,还有一本尚未完全“显形”的抗战诗集《沙间集》。据我父亲周到回忆,这本诗集中有不少1930至1935年周大根在狱中创作的诗歌与文章。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他仍坚持斗争,耐心地做狱卒的思想工作,启发他们的觉悟,使得有些狱卒改变了对“犯人”的态度,甚至偷偷地给他传递消息、转送书报,还帮他搞来蜡烛,为他创造深夜读书和写作的条件。
诗集中既有“铁栏分割明月夜,热血浇灌自由花”的抗争呐喊,也有“梦里依稀慈母泪,眼前又是烽火台”的家国眷恋,还有“愿以我血荐轩辕,不教日寇踏中原”的誓言。这些诗作,在他出狱后曾秘密印刷成册,分发给进步青年,成为浦东地区传播抗日思想的重要读物。虽然原书至今尚未找到,但从我父亲与我伯父周旋的回忆手稿中,仍能感受到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精神力量,就像我爷爷为纪念战友赵天鹏而写下的“网儿虽大,捉不尽东海之鱼;钢刀虽快,杀不尽天下贫民”的豪迈誓言;又如我爷爷在《“五卅惨案”周年纪念歌》 中发出的“完成历史的使命,要我们大众负担”的呐喊。
三代人的家国接力
1938年12月16日,年仅10 岁的周到亲身经历了周大根带领“保卫二中”战士奔赴汇角战场前的生离死别。临行前,周大根摸了摸儿子的头,说了一句“在家听妈妈的话,长大了要保卫国家”。这成了周大根留给儿子的最后遗言。
当28位勇士血染汇角的消息传来时,少年周到便在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1945年2月,不满17岁的周到毅然加入新四军淞沪支队,在内心刻下了“我要接过父亲的枪,为民族解放战斗到底”的誓言。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写:“父亲的遗物不是负担,而是力量,每当我看到那些带着硝烟味的物品,就想起他说的‘保卫国家’,这四个字支撑我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在周到的军功章盒子里,整齐地摆放着十余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获得的奖章和军功章等。转业到地方后,他依然保持军人作风,离休后继续奉献于红色传承事业。从抗战烽火到抗美援朝,从战场立功到地方建设,周到用一生实践着对父亲精神的继承与发扬。2021年,在“光荣在党 50 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上,93岁的周到手捧纪念章热泪盈眶:“我这一生获得过很多奖章,但这一枚最珍贵,因为它代表着党对我的信任,也代表着我对父亲的承诺——我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没有忘记‘保卫国家’的初心。”
2024年4月26日,我将爷爷周大根的遗物——怀表、围巾的高清照片,父亲周到的军功章、立功奖状等实物,带到“格物弘源”中共一大纪念馆文物藏品鉴研会的现场展示。我当天受邀以《文物史料中的红色基因密码》 为题进行现场讲述,使这些“沉默的展品”变成了“会说话的教材”。
2025年4月11日,父亲走完了他的最后一段人生路,临终前特别交待要将他的这些荣誉回馈给家乡人民。不久前,我代表全家将他的部分奖章、纪念章、军功章捐给了红色泥城主题馆。这也是延续父亲生前一直所说的:“这些文物放在我家里,只是一个家族的记忆;放在纪念馆里,才能成为民族的精神财富。”
从周大根到周到,一个家族的历史轨迹与国家的命运走向形成了同频共振。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血缘延续,而是精神基因的复制与再造——周大根用生命诠释了“家国一体”的内涵,周到则用一生实践着“继承遗志”的承诺。当我们在纪念馆中看到这两代人的文物时,能清晰地看到一条贯穿80余年的精神脉络:从抗战时期的救亡图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发展,再到新时代的民族复兴,家国情怀如同一条红线,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者串联起来,构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谱系。
今天,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周大根的怀表与围巾已超越了个体记忆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怀表的齿轮到军功章的光芒,从围巾的针脚到诗集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基因,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价值传承。这些带着战火痕迹的文物如同历史的灯塔,照亮了我们来时的路,也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家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