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在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总体安排时,特别提及将发行纪念邮票。这一消息让方寸之间的“国家名片”,再次成为承载历史记忆的特殊载体——那些印刻着抗日战争图景的邮票,早已超越邮资凭证的属性,成为一部浓缩在方寸之间的民族抗争史。
周年纪念邮票:十年一印的历史刻度
1985年9月3日发行的抗战胜利40周年纪念邮票中,第二枚《八路军和民兵战斗在长城内外》 以巍峨长城为背景,展现了民兵配合八路军痛击日寇的场景。画面中,八路军战士手持缴获的日式轻机枪,枪身的金属光泽与长城的斑驳石墙形成强烈对比,定格了中国军民“以敌械攻敌”的英勇瞬间。
1995年9月3日,抗战胜利50周年纪念邮票首枚《七七战火》中,第29军指挥员的神情威严镇定,旁边几挺捷克式轻机枪呈战斗姿态排列,枪管口仿佛还萦绕着1937年那个夏夜的硝烟,精准还原了卢沟桥事变时中国军队奋起抵抗的历史现场。
2005年8月15日发行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邮票,以《全民抗战》 为开篇,红蓝主色调隐喻着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协同作战。画面中,持布伦式轻机枪冲锋的战士与操作马克沁重机枪的射手形成战术呼应,武器装备的细节差异恰是国共两党军队协同抗敌的缩影,展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图景。
2015年9月3日推出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邮票,以13枚邮票加1枚小型张的宏大篇幅,将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与经典战役场景相结合。从淞沪会战的四行仓库到平型关大捷的伏击阵地,每一枚邮票都如同一座微型纪念馆,让“革命英烈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的精神”有了可视可感的物质载体。
特殊主题邮票:跨越时空的抗争宣言
在周年纪念系列之外,1947年9月18日,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发行的《九一八纪念邮票》 堪称经典。郝艺民设计的4枚同图异值邮票,以东北三省地图为核心图案,省会位置的红点如泣血的坐标,上端“九一八纪念”的题字与下端的时间刻度形成历史呼应,而左右两侧“反对蒋美反动派制造二次满洲国”的宣传语,则在抗战胜利两年后,继续以邮票为武器,捍卫着东北大地的主权尊严。
跨国记忆:世界视角下的抗战印记
1942年7月7日,美国发行抗日战争爆发五周年纪念邮票,票面设计巧妙融合中美共同抗敌的元素——或是并肩作战的士兵剪影,或是象征同盟的旗帜纹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这枚邮票不仅是对中国抗战的声援,而且以国家邮政的形式,确认了中国战场“东方主战场”的战略地位。
2020年,由美国集邮集团、欧洲集邮协会联合发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中国艺术名家邮票珍藏册》,则以艺术语言重构历史记忆。法国、奥地利、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发行的邮票,选取了中国画家曲媛媛创作的17幅花卉主题作品:牡丹的雍容、牵牛花的坚韧,虽未直接描绘战火,却以植物的生命力隐喻着“经历战火洗礼后,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枪林弹雨的长城、卢沟晓月的石狮、绽放的和平花卉,共同构成了三重历史维度——抗争的悲壮、胜利的荣光与和平的珍贵。每一枚邮票都是时光的显影,将先辈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的誓言凝固;每一道齿孔都是记忆的刻度,丈量着从屈辱到复兴的艰难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