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

陈毅对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杰出贡献

作者:陈荣坤

今年是新四军开辟苏北、发展华中85周年。80多年前,中央军委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坚决执行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决策,坚持独立自主方针,不仅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而且率部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实现了新四军与八路军胜利会师,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率部挺进苏北,创立苏北抗日桥头阵地
  苏北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是控制日寇沿江进出的重要侧翼,又是连接新四军同八路军的重要纽带。控制苏北,对于发展和积蓄抗战力量、沉重打击日寇、制止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投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此,陈毅坚决执行中央的决策,在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分批派遣我地方抗日武装和新四军主力部队波浪式向苏北推进。
  1939年初,派出第1支队第2团一部,协同管文蔚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力量丹阳县游击纵队,积极向扬中和长江北岸发展,控制了扬中和江都的大桥、吴桥一带沿岸阵地。10月下旬,陈毅又派陶勇、卢胜率第2支队第4团一部北渡长江,进入苏皖边区,以后与梅嘉生部合编,成立苏皖支队,活动于扬州、仪征、六合、天长地区,并向北发展,同新四军第5支队取得了联系。11月底,为加强苏北力量,陈毅又决定叶飞率领江抗二路(原第6团)到达扬中,与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的管文蔚部合编,然后渡江北上,向吴家桥地区发展。至此,江南敌后新四军已有数支部队到达苏北,控制了长江渡口,形成了新四军足跨长江两岸、随时可以发展苏北的有利态势。
  与此同时,陈毅还非常注重开展苏北地方党的工作。1938年下半年,陈毅派第3支队政治处主任惠浴宇到江都“三桥两荡”地区开展党的工作,成立中共苏北临时工委,后改为苏北特委,韦一平任书记,惠浴宇任副书记,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斗争,有力配合新四军开辟苏北,使新四军在苏北站稳了脚跟,并在江都“三桥两荡”地区建立了苏北抗日桥头阵地。
  准确把握大局,实施“击敌联李孤韩”统战策略
  陈毅认为,苏北的形势错综复杂,日伪、顽、友、我四种力量并存。第一种力量是日伪军,他们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第二种力量是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鲁苏皖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他勾结日伪,摧残抗日武装力量,是十足的反共顽固派;第三种力量是驻扎泰州的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正副总指挥李明扬、李长江(简称二李),是苏北最有影响的地方实力派,是新四军可以争取的中间势力;第四种力量即我新四军。陈毅以革命战略家的眼光,从新四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大局出发,科学地提出了“击敌、联李、孤韩”的统战方针,形成了团结抗敌的良好局面。
  三进泰州,促成联李合作抗日。1939年5月,陈毅到达江都后就指示惠浴宇,除进行重建地方党组织外,要时刻注视二李的动向。8月,陈毅提出要去泰州会见二李。当时泰州日伪、国民党特务活动猖獗,陈毅不畏风险,由惠浴宇陪同,一进泰州会见二李。李明扬托词不见,由李长江出面,交待副官“带陈支队长到馆子吃顿饭,洗个澡”。对二李的傲慢之举,陈毅全然不顾,仍见机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同年12月,陈毅决定二进泰州。由于新四军不久前帮助二李从苏南运送了一批弹药到泰州,这次二李对陈毅待之以上宾,李长江亲自到城外迎接,李明扬带领百余官兵在司令部门前恭候。双方就联合抗日等问题进行友好交谈,陈毅态度谦虚诚恳,阐明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希望双方能够合作,共同抗日,并递上一封以朱德、毛泽东名义写的问候信。李明扬看后很是感动,并将蒋介石、韩德勤等反共秘密文件的内容告诉陈,再三表示愿与新四军合作,决不跟韩德勤反共。李明扬还邀请陈毅给李部教导队训话,陈毅抓住时机,宣讲了加强团结、不搞摩擦、共同抗战的道理。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再次挑起反共浪潮,为了争取二李保持中立,陈毅和惠浴宇一起三进泰州会见二李。陈毅进一步阐明新四军北渡东进抗日的意图,豁达大度,语重心长,使误会和矛盾得到化解。
  有理有节,赢得政治军事双重胜利。1940年5月中旬,日伪军1000余人向吴家桥“扫荡”,新四军挺纵指战员英勇反击,激战一昼夜,敌人伤亡惨重。为防止日伪军报复,挺纵领导当机立断,部队转移到二李的防区郭村休整。
  二李对新四军借道郭村心中十分不悦,又看到驻郭村的新四军不足2000人,对新四军能在苏北坚持多久产生了怀疑。在韩德勤的再三挑唆和利益诱惑下,6月28日至7月2日,李长江纠集13个团兵力包围郭村,向新四军挺纵发动轮番进攻。在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全力支援下,挺纵歼灭李部3个团。7月3日,陈毅赶到郭村指挥挺纵乘胜追击。4日,挺纵攻下塘头。在泰州城唾手可得的情况下,陈毅根据“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认为教训二李的目的已经达到,命令收兵于泰州城郊九里沟,形成与二李谈判的有利条件。陈毅派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去泰州与李明扬谈判。接着,他又亲自与李明扬通电话,再次表明新四军为了团结抗战,愿意与其重归于好。同时,我军释放全部俘虏700余人,归还大部分缴获的枪支,表明并无占据友军地盘的意图。二李当即与我达成团结抗日、保持中立、助新四军东进的口头协议。陈毅在郭村保卫战中,有理有节,又“打”又“拉”,再次将二李拉回到团结抗日的大局上来,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双重胜利。
  遵守诺言,挥师东进开辟黄桥根据地。郭村保卫战胜利后,陈毅又作出了开辟苏北的重大决策。1940年7月8日,粟裕率江南指挥部及老二团、新六团渡江北上,抵达江都塘头,与新四军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7月中旬,经中共中央批准,新四军苏南指挥部改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7月12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江都塘头成立,陈毅和粟裕任正、副指挥,下辖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
  新四军江北部队经过整编整体实力空前壮大,军政素质明显提高。陈毅等经过反复研究,并报经中央批准,决定挥师东进,开辟以黄桥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为了稳固与二李达成的“合作抗日、保持中立、助我东进”的口头协议。陈毅统揽全局,遵守诺言,不仅将郭村、塘头、宜陵归还给二李,而且还将吴家桥、大桥一带30里的老防区也让给二李。7月25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全体指战员浩浩荡荡东进黄桥。由于二李部队如约让路,新四军在途经姚湾、寺巷口二李防区时畅通无阻。
坚持独立自主方针,夺得苏北抗战领导权
  1940年8月,新四军创建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陈毅采取灵活多样的斗争策略,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的侵犯,夺得了苏北抗战的领导权,为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灵活运用斗争策略,在军事上削弱韩顽。1940年9月3日,韩顽不顾人民的愿望和我党团结抗日的呼吁,调集大军,向营溪发动进攻。其右路军的二李和陈泰运部在我争取下态度犹豫,进展缓慢。左路军第117师(欠1个旅)、独立第6旅(欠1个营)、保安第1旅(欠2个营)则大胆冒进,深入我防区营溪(今海安县)以南时,新四军奋起反击,一举歼其先头部队保安第1旅2个团。战后,新四军释放了所俘该旅副团长及以下全部人员,对他们晓以联合抗日之大义,使该旅旅长薛承宗大为震动,从而在以后的黄桥决战中保持中立。
  韩德勤在营溪之战受挫后,改用“堡垒推进”战术,令姜堰顽军保安第9旅张少华部严密封锁我区粮食来源,企图逐渐压缩我于沿长江狭小地区,勾引日伪对我合击。张少华进驻姜堰后,依托南面的运盐河,构筑了以36个碉堡为核心的防御工事,架设了电网,以求固守。9月13日,我以第2、第3两个纵队围攻姜堰,经一昼夜激战,歼守敌千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新四军为继续保持政治上的主动与优势,在占领姜堰、打开粮源之后,再次表明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初衷不变。9月30日,新四军履行诺言,撤出姜堰。为争取中间势力,我方通知李明扬、陈泰运来接防。李明扬喜出望外,接管了姜堰。我又主动送给陈泰运100多条枪。韩德勤一无所获,与李、陈之间的矛盾越发加深。
  争取中上层人士,在政治上孤立韩顽。陈毅在军事上积极做好战斗准备的同时,进一步抓紧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揭露韩顽挑起内战、破坏抗战的阴谋,继续大力争取地方实力派,争取大批苏北中上层人士站到新四军一边。陈毅等领导同志亲自出面,主动去做黄桥的朱履先、海安的韩国钧等苏北名流的工作,并请韩国钧站出来,主持召开苏北各方代表会议,争取和平,反对内战。不久,“停止苏北内战,一致团结抗日协商会议”在海安召开,陈毅还进一步建议会议发一个呼吁书,坚决团结抗战,制止一切破坏抗战的摩擦、分裂行动。韩国钧、朱履先等人以及八县的代表,联名向各方面部队发出制止内战、团结抗战的呼吁,实际上是向韩德勤施加政治压力。随着韩国钧、朱履先倾向新四军,苏北的其他一些社会名流也都倾向新四军。由于陈毅卓有成效的工作,到黄桥决战前夕,在政治上韩德勤已陷入了孤立的困境。
  灵活应变出奇制胜,在战斗中痛歼韩顽。韩德勤自恃兵多粮足、装备精良,以为新四军退出姜堰是胆怯,遂亲自指挥26个团共3万余兵力南下,企图于黄桥地区聚歼新四军苏北部队。而新四军在黄桥地区的全部人员只有7000余人,战斗人员仅5000余人。面对数倍于我的顽军,陈毅和粟裕等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并决定先打强敌,把韩顽独立第6旅翁达旅作为首战歼灭对象。翁旅在韩德勤的战斗序列中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全旅3000多人,每个步兵连有9挺崭新的捷克式机枪。新四军集中优势兵力,利用青纱帐作掩护,隐蔽接敌,将其截成几段,各个包围,逐次围歼。经过3个小时的激战,该旅被全歼,中将旅长翁达自杀。
  翁旅被歼后,顽军为扭转不利的局面,其第33师对黄桥东北前沿阵地实施猛烈攻击,造成我军防御工事大部被毁,部队伤亡较大。恰在这时,粟裕得知新四军老四团1个营从江南过来,离黄桥镇还有20里路,当即高呼:“同志们,江南增援部队过来了!”指战员们受到鼓舞,士气大振,硬把攻入东门的顽军杀出,然后架起机枪,把敌人死死顶住。顽军第89军军长李守维亲率第349旅经八字桥向黄桥急进增援。我第2纵队趁夜穿过八字桥插至分界,第1纵队挥师南下,将349旅和33师分割包围于黄桥东北地区,并首歼33师主力于小二房庄。然后全力围攻野屋基村附近的第89军军部及第349旅。在围歼战最激烈之时,我第3纵队从黄桥的东门及其两侧地区打了出去,配合第2纵队,聚歼顽第33师,活捉了该师师长,加强了对李守维的围歼。经一夜激战,顽89军军部被彻底歼灭。李守维在慌乱逃窜中失足落水,淹死在八尺沟河里。顽军第349旅也随即被歼灭。新四军自10月3日起至6日止,共歼顽军主力12个团,保安第10旅全部,保安第3旅、第5旅各1个团,共计11000余人。韩德勤见大势已去,率残部千余人向兴化狼狈逃窜。10月10日,新四军苏北部队前锋与黄克诚率领南下的八路军先头部队于东台县白驹镇胜利会师,由此奠定了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重要基础。
  (作者系扬州市新四军研究会执行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