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绍兴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李福湘(1921—2022),一生历经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时期,谱写了一名共产党员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人生履历,值得后人敬仰并追思。
抗战时期 参加革命
李福湘,1921年农历正月生于山东莱芜张家洼镇大崮山村一个农民家庭,童年因家贫辍学。1939年10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月后转为正式党员,先后任支部委员、农救会会长、青年团团长。1942年,李福湘转任村党支部书记、民兵指导员。他强调,民兵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保护好人民的财产,防止敌对势力破坏。当年秋天,李福湘按照上级党委的命令,组织起一支10人左右的队伍,破坏了敌人在白龙村的公路和电线。次年春,他又组织了一支5人队伍,在区委领导下,把芹村敌据点粮库里的粮食抢出,完成了支援抗日根据地的战斗任务。
1945年5月,李福湘被安排到莱东县农救会工作。6月,县机关进驻刚解放的辛庄区侯家台子村。不久,组织又安排李福湘去刚解放的伯子红村工作。在伯子红村,他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发动群众对反革命的恶霸分子批判斗争,清算其恶行,彻底清除了敌政权,肃清了残余敌人;二是培养工作积极分子入党,建立起村党支部、村农救会等,使人民在政治上当家做主;三是进行减租减息,使群众在经济上翻身得解放,促进了生产发展。
8月初,莱城的日本鬼子逃往泰安县,莱芜县城解放。莱东、莱南和莱西三个县的干部会师莱城,共庆抗战胜利。李福湘亲眼见证了革命群众为打败日本鬼子付出的巨大牺牲。日本鬼子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他心中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痛。
带担架队 支援前线
1946年3月,李褔湘参加了泰安地委举办的民运工作学习班。这让他对如何做好民运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947年2月,莱芜战役打响,李福湘组织100多人的担架队赶赴莱芜前线。在莱芜口镇,他看到了我军在镇南1公里范围内歼敌万余人的激战。受伤的国民党兵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担架队员起初都不太愿意抬运他们,李福湘就耐心给大家做思想工作,讲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说把这些敌伤兵抬回去治疗,对瓦解敌人士气很有用,让大家明白了抬运这些国民党军伤兵就是执行战斗任务。
莱芜战役中,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个“绥靖”区前进指挥所、2个军部、7个师共5.6万余人,活捉敌中将、“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解放了博山、淄川等13座县城,使渤海、鲁中、胶东解放区连成一片,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鲁南会战”计划,取得了打大规模运动战的经验。
1947年5月,李福湘又带着120多人的担架队去鲁西南前线支援战斗部队,被分配到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警备团工作。这次,我军的对手是国民党王牌军新编第五军,目标是支援南下大别山的刘邓大军。我军首先袭击敌新五军的老巢运上县城,激战3天3夜,基本歼灭了县城里的敌人。之后,我军与敌人打了4个月的运动战,待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后,主动撤出了战斗。按照上级部署,李福湘和担架队员们乘最后一艘船渡过黄河,并在黄河大堤上住宿一夜。黄河以北是解放区,他们沿黄河北岸向东走,一路上见到解放区正轰轰烈烈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
解放战争期间,已两年没有跟家里联系的李福湘,顺道回家看望了母亲和弟弟。看到母亲身体尚好,二弟生活也不错后,他立刻告别亲人回到岗位,更忘我地工作。
服从安排 南下浙江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大批解放区的干部要随军南下,接管江南新区政权。章丘县委也召开了全县干部大会,传达中央指示。
1949年2月,李福湘同战友一起步行到泰安县,从泰安乘火车南下,先到安徽蚌埠,再步行南进。他们先在一处农村住下,边学习边待命,后又奉命到江苏浦口以北的一个农村学习待命。
4月20日,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24日,李褔湘和战友们奉命进入南京,随后迅速赶赴飞机场清理战场,并把机场的汽油运到一处山谷,以防敌机轰炸破坏。李福湘生前总引以为豪地讲,能参加解放南京的战斗、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是自己最大的荣幸!
5月,浙江宁波、鄞县(今鄞州区)等地解放。李福湘奉命到鄞县古林区任区委书记。古林区地处鄞县西部平原,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抗战时因靠近浙东新四军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很多村早就建有党支部,群众对共产党、解放军有深厚感情。李福湘要求新来的同志要向当地同志和广大群众学习,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团结群众开展工作。他对农村工作制定的一系列制度,深得当地群众好评。因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被提拔为鄞县县委委员兼公安局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长等职。
1954年9月,李褔湘调任上虞县县委书记兼人武部政委。到任不久,他首先对土地进行大规模整治,每年冬、春季,都发动干部、社员对高低不平的土地进行平整治理。经过几年的艰苦工作,全县十几万亩旱地被改造成水田,几万个坟头被迁走,五六万亩低洼地被填平。他带领群众开荒山、建茶园、种果树、植树造林,把全县35万亩水田、10万亩棉田、7万亩麻地建成了高产田。他又带领群众兴修水利,还改革耕种制度,实现了当地农业丰收,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每年还能向国家提供5万斤商品粮、10万担皮棉、7万担麻、10多万头商品猪。
在上虞工作期间,李福湘还让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上山下乡,落户在生产队,评工记分,按劳分红,在劳动中接受教育和锻炼。
“文革”结束后,李福湘被任命为绍兴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绍兴撤地改市后,他任绍兴市人民政府顾问。1984年11月他离休后,常住绍兴市。
离而不休 发挥余热
离休后,李福湘积极参与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工作,任绍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工委)名誉主任多年。2019年12月,浙江省召开关工委成立30周年暨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双先”表彰大会,李福湘荣获突出贡献奖。
1999年7月,绍兴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举社会之力,治古城河道”的号召。李福湘是当时第一位为市区环城河综合整治工程捐款的离休干部。
李福湘一辈子不愿意给他人添麻烦,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临终前,他不忘嘱咐家人丧事从简。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还是离休后发挥余热,入党80多年来,李福湘早已把一切献给了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