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期●缅怀篇●

英雄捐躯为人民

——记朱廉贻烈士

作者:花在明 徐桂林 徐圣明

朱廉贻,字伯轩,宋朝理学家朱熹第25世孙,1904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河阳乡后观村一个开明士绅家庭。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他走上抗日救国道路,从1938年开始,先后任鹤观自卫团团长、丹阳县抗日自卫总团秘书长、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部秘书处处长兼第六支队队长、新四军扬中县办事处秘书长、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秘书长、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首任),1941年2月底在反“扫荡”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
  朱廉贻是苏北抗日根据地牺牲的第一位中高级领导人。三年革命生涯中,他作为抗日民主人士,始终在抗日民主政府和新四军挺进纵队担任要职,为新四军东进北上、开辟苏中和苏北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作出贡献。2015年8月24日,他被民政部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家风正派
  朱廉贻在弟兄4人中排行老大,其父朱渊是清光绪年间的廪生,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参议院参议员。朱渊博学多才、为人耿直,对4个儿子精心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朱廉贻6岁时入私塾,后进入丹阳县第二高等小学读书,与他日后的革命导师、亲密战友管文蔚成为同学。五四运动爆发后,朱廉贻和管文蔚在老师谭醒吾的带领下,走上街头游行,救国救民思想开始在他们心里激荡。此后,随着反帝反封建浪潮逐步掀起,他们跟不少热血青年一样,走上救亡道路。1928年,朱廉贻考入北平朝阳大学,攻读政法专业,一年后因朱渊遭人诬陷入狱,身为家中长子不得不辍学,进印刷厂当校对工人。
  1931年,他随国民党员尹志仁到浙江省桐庐县政府谋职,先后任县政府第一科长、代理县长等职,其间致力于整肃吏治、发展民生。他的二弟朱文靖、三弟朱纪洪先后在国民党丹阳县党部任职,也都为人正直。四弟朱茂才成年后入伍,后赴岩寺加入新四军,皖南事变突围后,投入新四军管文蔚部继续抗战。
  全面抗战爆发后,因不满官场尔虞我诈,朱廉贻愤而辞职,回到家乡任小学教员。

投笔从戎
  1937年12月,丹阳沦陷。3日,日军在邻近后观村的魏家村烧毁房屋200余间,枪射、刀刺死120余人,制造了“魏家村惨案”。目睹日军烧杀淫掠,国民党丹阳县军政当局无力抵抗和纵容散兵游勇鱼肉百姓,朱廉贻等丹北地区知名人士积极组建抗日自卫团体,奋起反抗。1938年2月,丹阳抗日自卫总团成立,由管文蔚任总团长。
  在管文蔚的影响下,同年春,朱廉贻、韦永义等人到丹南地区组建观鹤抗日自卫团,朱廉贻被推荐为团长,领导自卫团收缴土顽的枪支,废除国民党的保甲制,打击土匪流氓,维持地方治安,并开展军事训练。朱渊坚定支持抗日,变卖大部分家产,筹得一笔黄金给抗日队伍作经费,并修书一封给管文蔚(管父与朱渊也为好友),把朱廉贻托付给管文蔚。朱渊还建议抗日队伍渡江北上,在苏中、两淮建立根据地,将来视情况取国民政府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而代之。后来,管文蔚与陈毅谈及苏南新四军发展策略时,陈毅就对朱渊及其远见卓识大加称赞,感佩不已。
  1940年11月15日,苏北临时参议会在海安召开,决议成立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由管文蔚任主任,朱廉贻任秘书长。在中共苏北区委直接领导下,朱廉贻配合管文蔚,按照“三三制”原则,先后筹建了海门、启东、南通、如西等县抗日民主政府,并在财税征收、粮食筹备、发动群众等方面取得成绩。

出任县长
  皖南事变前,日军就妄图歼灭苏北的新四军,定于1941年春季开始大“扫荡”。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纵队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也逐步暴露出投敌倾向。苏北抗战形势非常严峻。1940年12月,中共兴化县工委在戴窑成立。1941年1月7日,苏北区党委副书记陈丕显、兴化工委书记李华楷来到戴窑,宣布成立兴化县委,由李华楷任中共兴化县委书记,李健、张莫棠、朱光、孙顾为县委常委。当时,韩德勤忌惮日军,放弃兴化城。管文蔚、朱廉贻带领一个连的武装接管兴化城,并以苏北行署的名义召开士绅座谈会,号召社会各界支持抗战。随后,管文蔚返回东台,朱廉贻独立主持兴化的防卫和治安工作。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粟裕亦在东台以苏北指挥部为班底组建新四军第1师,筹备讨伐李长江和对日反“扫荡”。韩德勤再度派兵进驻兴化城,朱廉贻奉命率部回撤至兴化东部地区。1941年2月初,苏北行署宣布成立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任命朱廉贻为首任县长。朱廉贻立即重新配备行政系统,设立秘书室、行政科、司法科、财政科、文教科、保安科等必备部门,建立粮食局、赋税处、款产处、情报处4个独立单位,着力提高应对战时突发局面的能力。针对乡保政权大多为封建势力操纵的情况,朱廉贻带领县政府80余名机关人员,辗转兴化境内的唐子镇、草冯庄、魏家庄、北安丰、大邹庄等地,配合新四军主力宣传抗日,并发动群众、筹备物资、组织武装、打击敌伪,不断巩固抗日根据地。

突围牺牲
  2月18日,新四军第1师发起讨逆战役,仅用3天便攻下泰州城,歼灭伪第1集团军李长江部5000余人。日军随后派重兵报复,于20日打垮韩德勤部,攻占兴化城。管文蔚率苏北行署办警卫团撤至一仓河。22日,日军获知新四军第6团团部和兴化县党政机关驻扎在唐子镇附近,立即出兵“扫荡”。第6团团部和2营浴血奋战,冲出重围。县委书记李华楷与秘书邓华林将机要文件、枪支等埋入河边淤泥中,化装成教书先生,骗过敌人脱身。朱廉贻则率武装人员掩护机关突围,转移到大顾庄,安排机关干部就地隐蔽。次日凌晨,他率许清照等几位科长转移到陈家舍,在农户家休息做饭。不想,穷凶极恶的日军已分乘四条汽艇,尾追而至。
  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朱廉贻当机立断,带领许清照等人断后阻击,掩护其他人员转移。他们边打边撤,吸引鬼子,但因对地形不熟,陷入三面环河的“和尚圩子”。面对包围上来的日军,朱廉贻、许清照等人跳入河中,奋力泅游过七条河。朱廉贻最终因天寒水冷、体力衰竭牺牲。

烈士不朽
  惊闻噩耗,管文蔚等新四军指战员和兴化县广大干部群众悲痛万分。在丹阳的朱渊闻讯,派朱廉贻妻子黄云卿前来把遗体领回村,安葬在祖坟内,并将两个孙子接回安置。朱渊受此冲击,身体每况愈下,当年底也去世。朱氏“一门两忠烈”的事迹,朱廉贻英勇抗日、以身殉职的精神,在苏中、苏北广为传颂。

1974年,当地建成“朱廉贻烈士纪念碑”,供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