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是我军著名军事家,全国“双百”英雄模范人物,在烽火连天、戎马倥偬的抗战岁月中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稿,仅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的《彭雪枫文集》就收录了121篇。在这些文稿中,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彭雪枫对老百姓充满着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字里行间,他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以及亲民爱民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钦佩和感动。
人民军队来自于人民
1944年1月29日,他在《我们是政府的卫队和老百姓的护兵》中写道:“军队是从哪里来的呢?军队是一切被剥削被压迫的老百姓们为了反抗剥削反抗压迫自己组织起来的武装。老百姓组织了政府,又组织了军队归政府领导,所以军队是由政府进行革命斗争的工具。”他还进一步强调:“既然政府和军队都是老百姓自觉组织起来的,那么‘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老百姓就是政府和军队的‘根’,所以古人有句话说‘邦以民为本’,我们今天讲‘民主’,就是以民为主了。”同时他还主张:“对老百姓,我们既然认定老百姓是军队的母亲,就应以对待母亲的态度来对待老百姓。”在彭雪枫看来,老百姓就是党和政府及军队的“根”,就是情如父母的亲人。其亲民爱民及敬民的情愫溢于言表。
1940年12月9日,他在《怎样和敌人斗争与怎样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写道:“群众都认为八路军是他们的‘子弟兵’,我们看军民简直分不开了!”1942年10月14日,他在淮北苏皖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的《军事报告》中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对部队——群众自己的部队,十分拥护,非常支持”,因此,部队要对广大人民群众厚爱有加,更要“优待抗日军人家属”。
总之,在彭雪枫文稿中,有关军队来自人民这方面的内容屡见不鲜,真切地道出了军民血肉相连、鱼水情深的关系。
军队供给来源于人民
彭雪枫在文稿中还多次阐明我们军队的供给来源于人民。在《我们是政府的卫队和老百姓的护兵》中,彭雪枫深情地写道:“我们是从老百姓中生长壮大的,吃饭穿衣,都靠老百姓供给,我们离了老百姓,就像鱼离了水一样,是活不成的。”抗战期间,彭雪枫开辟了淮上抗日根据地。1941年4月2日,彭雪枫和师政治部主任萧望东、豫皖苏边区淮上行署主任等为征收公粮联名发布《告淮上父老绅耆书》,在文稿中开门见山明确指出:“本军进入淮上地区一年以来,诸蒙我父老绅耆,解衣推食,群力协助,迭奏肤功,使淮上抗日根据地于最快期间粗具规模,即以征收公粮一事而论……虽于万分困难之中,莫不节衣缩食,踊跃输将,或谓‘出公粮以养人民自己队伍如新四军者,固所甘心情愿’。”文稿对老百姓在自身十分困苦的情况下,还无私地支援部队给予了高度赞扬:“此种顾全大局为国家之博大精神,至足嘉尚!”
至1942年10月,新四军四师主力进入淮北苏皖边区已有一年多。10月14日,在泗洪县孙元镇(今孙园镇)召开的淮北苏皖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彭雪枫对进入边区以来的作战情况作了专题报告,即在边区二届参议会上的《军事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四师在军事、宣传、民运等工作中取得的胜利和成绩作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同时,还用较长篇幅分析了这些胜利和成绩是哪里来的,原因在哪里。除党的正确领导,全师指战员英勇善战、地方党政帮助、兄弟部队并肩作战等因素之外,彭雪枫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给军队以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帮助。军队没有衣服穿,帮助军队有衣服穿,军队没有饭吃,保证军队不饿肚子”。他在“报告”中还举了两个非常感人的事例:“一位五六十岁的老先生,卖了5亩地得了600多块钱,骑了一辆自行车送上门来。”“更值得人们景仰的是杨景镇的许老太太,慨然捐出良田三顷,充作抗日经费。这种‘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伟大精神,使得部队能够顺利地保卫边区,扩大边区。这是最值得感激和表扬的。”
此外,彭雪枫在《怎样和敌人斗争与怎样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这篇文稿中,提到老百姓喊出的两句口号,即“麦子是我们的粮食,八路军是我们的队伍”,“只要吃饱饭,就能坚持持久战”,真实地描绘了在抗战的峥嵘岁月中,老百姓与人民军队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历史画面。
人民战争得力于人民
“兵民是胜利之本”和“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人民之中”,都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著名论断。彭雪枫不仅是毛泽东人民战争理论和军事思想的执行者、实践者,而且是始终秉持的坚守者、助推者,因而在他的文稿中反复强调: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军队打胜仗的根本保证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战争是制胜的法宝。
彭雪枫在《一九四三年的军事工作》文稿中,专门用一段写民兵工作,充分肯定民兵在战斗中的作用,文稿中列举了很多这方面的事例:“比如河南游击区的民兵,经常到泗县城郊游击,并以土大炮轰击泗县城,敌伪非常恐慌。淮宝盐北区、林集区民兵经常到杨家庙(淮阴)活动捕捉伪军。而泗宿县归仁区民兵则给敌伪以严重的袭扰,破坏电话,配合主力军伏击,深入敌人据点间游袭活动等。当主力攻打洋河、罗圩据点时曾有数千民兵协同作战。”“例如泗灵睢、泗五灵凤、盱凤嘉、泗阳、宿东以及各县各区的民兵狙击敌人抢粮队,掩护群众跑反,查拿敌探汉奸土匪逃兵等等事情则更多。”另在淮北苏皖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的《军事报告》文稿中,彭雪枫连举两个老百姓冒险救伤员的感人事迹:“伤病员寄留在老百姓家里,有一次敌人来搜索了,那家里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让我们伤病员睡在她的床上,敌人来了,她说是她的哥哥;另外还有一个少妇把伤病员藏在她家里,敌人来了,她说那是她的丈夫。”彭雪枫在文稿中特别感动地写道:“这些有逾骨肉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爱护,使全军上下,虽在无限的困苦之中,然而精神上则异乎寻常的感奋!”
对老百姓大力支持抗战的感激之情,1940年2月29日,彭雪枫在致河南永城裴桥乡王永周的妻子王老太太的感谢信中予以充分地表达。信中写到:“蒙你老人家捐给我们十五块钱,我们真是说不出的感激,因为这十五块钱是你老人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千辛万苦,长年久月积攒下来的。你老人家这种抗日爱国的热心肠,热爱抗日队伍的好意思,真是够我们欢喜了。四万万五千万的男女老少都像你老人家这样,鬼子还有赶不跑,中国还有不兴旺的道理吗?”1944年8月,彭雪枫在向豫皖苏边区民众发出的倡议书即《敬告豫皖苏边区父老兄弟姊妹书》 中写道:“新四军是你们的子弟兵,军队爱百姓如父母,百姓爱军队如手足。军队到处,深信你们必如以往一样,百般协助,通力合作,侦查敌情,报告消息,前方后方,并肩作战,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之间血肉不可分离!”
彭雪枫在抗日烽火中写就的文稿,既记录了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生克己奉公、勤政廉政,尤其是他在亲民爱民方面,不但有众多文稿,而且有不少诸如“万民伞”“万民旗”“雪枫堤”和“卖马度春荒”等十分感人的事迹和佳话,至今仍是我们特别是党员干部学习的光辉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