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期●散文●

读 《冯仲云抗倭记》

作者:周二中

2025年7月31日,《冯仲云抗倭记》新书在武进首发,笔者应邀在首发式上作了发言。因为该书在付印前,作者肖飞先生让我校对了一遍书稿。
  这本书是以扎实史料为底色、以深沉情怀为脉络的纪实之作,不仅为一位抗联名将拂去历史尘埃,也为我们凿开一条通往那血火年代的时光隧道。
  冯仲云是武进人,当年是清华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在数学演算与抗日烽火之间,冯仲云选择放下圆规,拿起刀枪。清华园中那个埋头演算的身影,终究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毅然踏上了白山黑水间的荆棘之路。冯仲云曾写过《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一书,记述那血与火的悲壮岁月。
  冯仲云的斗争精神,首先闪耀于其人生道路的悲壮抉择之中。他本可在学术殿堂中安身立命,然而当“九一八”的炮火撕裂东北,“科学救国”的幻梦骤然破碎,家国蒙难之际,冯仲云以惊人之勇弃笔从戎,决然奔赴抗日最前线。他舍弃了个人前程的安稳坦途,更承受着与至亲骨肉长别离的剜心之痛。书中记述,冯仲云与妻子薛雯一别就是十余年,音讯杳然,生死茫茫。冯仲云的选择是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壮烈宣言。其生命轨迹的转向,正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关头挺身而出的缩影。
  冯仲云的斗争精神,更体现在那常人难以想象的极端环境里所淬炼出的钢铁意志。东北抗联的艰苦卓绝,实非后人所能轻易描摹。书中以冷峻笔触直陈:长冬酷寒,气温常降至零下四十度,冻伤冻毙如影随形;弹尽粮绝之时,草根、树皮乃至发霉的豆饼都成了维系生命的珍馐;日寇步步紧逼的“讨伐”与“围剿”,步步惊心。在如此炼狱之中,冯仲云与战友们坚守“一息尚存,誓死抗日”的信念,其精神高地如冰原上不灭的火焰,光芒万丈。
  冯仲云的斗争精神,还在于其作为抗联将领所展现的卓越才能与多维度贡献。他不仅是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军事指挥员,也是一位极富远见的组织者与宣传家。书中翔实记载了冯仲云如何在日寇严密封锁下,艰难建立地下交通网络,保持与关内党中央的联系;如何在密林深处创办简易印刷所,编印传单与刊物,点燃民众心中不灭的抗日火种。他深知抗日伟业非仅凭武力可竟,唤醒与组织民众方为根本。
  《冯仲云抗倭记》的纪实力量,首先源于肖飞如同考古学者般的田野深掘。他并非在书斋中凭空想象英雄事迹,而是在历史的废墟与褶皱中躬身寻觅。书中每一处细节的支撑,都来自肖飞深入历史档案馆、烈士纪念馆与抗联事迹陈列馆的苦苦追寻;来自他对英雄后代、战友亲属及知情者的大量走访。那些散落于泛黄卷宗中的只言片语、封存在老人记忆深处的零散片段,经肖飞之手精心缀合,展示出了精彩的历史细节。当亲历者口述中那“雪地里冻掉脚趾也不吭一声”的战士形象,与档案馆里一份冻伤减员的统计报表相互印证,历史的真实感便如寒铁般冷硬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本书的纪实性还体现在,书中穿插的数十幅珍贵历史图片绝非简单装饰。
  《冯仲云抗倭记》的意义早已超出单纯的人物传记。它是一面擦拭光亮的明镜,映照出民族危亡之际那一代人的血性与担当;它也是一把精神宝库的金钥,为后人开启了汲取力量的源泉。当书中那“一息尚存,誓死抗日”的呐喊穿越时空,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心中激荡回响,它所叩问的正是:在远离硝烟的今天,那份为民族大义而“弃小我、择大义”的担当是否依然薪火相传?那份在绝境中“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的骨气是否依然挺立?那份既勇于战斗又善于组织的智慧是否依然闪光?

读罢掩卷,那白山黑水间的浩气已如长明之火穿透纸背。这团火提醒我们,历史从未真正远去,而是蛰伏于民族的记忆深处,只为在需要光亮的时刻,再次照亮前行的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