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期●《回眸开国60年》征文选登●

我家住房的“变奏曲”

作者:宋锡义

 1986年的住宅
 2001年的住宅

  解放之初的中国农村,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我家的住房也十分破旧,低矮,阴暗而潮湿,邻居都称呼我家为“车篷头”。“车篷头”得名的原因是我爷爷在一座靠近河边的车篷西边接了两间草房给父亲成了家。我父母就在这连车篷在内的三间房子里生活了下来。房子十分低矮,进出我家的人得弯着腰,低着头走,不然额头就会碰得肿了起来,不少亲友邻人往往是捧着一颗心来,捂着一个“包”去。
  土地改革时,我家分得五六亩好地,父母亲白天带着哥哥姐姐在地里辛勤劳动,晚上在家里纺纱织布到深夜。经过几年的苦干,积蓄了点钱,1953年,父亲带领大家建造了五间新房子。虽然是草顶,旺帐,土墙,但比原先的住房高大宽敞了许多,一家人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
  六十年代中期,我们兄弟俩分了家,我家连老母亲在内六口人分得两间半房子,六口人住两间半房子确实十分拥挤。我朝思暮想着要建造几间房子改善一下居住条件。可是在那十年动乱时期,建房十分困难。我每月工资二三十元。老婆在队里一年做两千多工分,年终结算总得透支二百多元。我平时还得节省点钱到阚庵、兴仁等地买点“黑市粮”、胡萝卜等回来给孩子们填肚皮,哪来的钱造房子呢?就在那十分困难的时候,我还是和老婆商量着要建造几间简易的房子。没有砖就起早带晚从地里挑泥筑土墙;没有木料,老房子背后的几棵自栽树,虽不粗,还直挺,可将就着做梁;没有芦苇做旺帐,就和当时的学校领导商量,砍了教室后面河滩头的乌苴草,去掉叶子做旺帐;没有竹椽子,我就利用星期天四处奔波,购买合适的竹子。有一天,终于在狼山东南的新开镇买了两大捆可作椽子的竹子,用脚踏车拖着回家,没法骑,只好推着走了六七十里路。到家已是半夜过后。为盖房我饱尝了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滋味。
  好事多磨,我苦心经营的三间草房,刚筑好第一段墙,上了旺帐,夜里就遭到狂风暴雨的袭击。第二天早上一看,墙倒屋倾,我内心十分沮丧,只好待雨过天晴之后,请人补土墙,正屋架。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艰苦奋斗,总算建造了三间草屋房子。
  住草房,一到夏秋台风季节就得提心吊胆地过日子。记得夏天的一个午后,忽然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房子被风刮得吱吱作响,大有“卷我屋上三重茅”之势。我不顾一切地攀上屋顶,企图用花帘、木棍、砖石等镇压,但风狂雨猛,无济于事,我干脆爬在屋脊上以身躯保护房屋,任凭风雨雷电的摆布……
  我们是多么地企盼着有一座“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砖瓦房啊!然而在那个时候又谈何容易?与我比邻的大队支书家在1975年建造了一幢十人九慕的大瓦房。一天,在队里劳动时,我老婆就问他的夫人:“你家建这房子花了多少钱?”她不屑一顾地说:“不用问,你就不要想起了吧!”为此,我老婆难过得暗自流泪。回来后,把这话告诉了我,我安慰她说:“别难过,太阳也有从我们头上经过的时候,过几年我们也建一幢更好一点的房子!”
  1982年,农村全面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可以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各显神通,大干特干了。
  我家首先尝到了农村改革的甜头。队里有一头靠吃仓库上掀下来的屋门草养活的瘦骨嶙峋的老水牛,要以二百五十元的价格卖给农户饲养。因为怕折本,谁都不敢买。我老婆要买,因为她是老“牛行经纪”的女儿,对养牛有点经验。我依着她买下了。搭牛棚,买牛草,购饲料,我们着实忙碌了几天。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饲养,老水牛变得膘肥体壮竟然引来了—个又一个的“牛行经纪”争相购买。最后以五百元的价格卖出,三个多月净赚了二百四十元。“二百四十元”约等于我当时十来个月的工资。
  后来,我们又买了队里的一头老母猪,由于饲养得当,第一窝就下了十二头欢蹦乱跳的小猪崽子,两个多月后就卖了五百多元。由于饲养老母猪取得了点经验,后来我家连续十多年饲养老母猪,多时养两头,每年净赚千余元。
  我家承包的五亩多土地也连年获得好收成。种粮食,粮食大丰收,两张大柜放不下,还囤了个大囤子;种棉花,棉花收成好,一担担棉花卖出去,一叠叠钞票存银行。真可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了。粮足钱多之后,我们终于又商量着盖房子了。我说盖平房,老婆说:“盖就盖楼房!”我说:“盖三底三楼吧!”她说:“盖四底四楼!”我问:“为什么盖那么多?”她说:“两个儿子,每人两底两楼,哪会多?”我笑着说:“好,照你说的办!”1986年3月19日,我们计划中的楼房开工了,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施工,4月初顺利竣工了。房子虽不算高档,但在当时当地堪称一流。就连当时的大队支书在我家喝上梁酒时,也不无感慨地对我哥哥说:“没想到宋老师也能起这么一幢楼房!”
  楼房建成后,就有不少人上门为我儿子提亲。不久,两房儿媳妇娶进门,两个聪明活泼的孙女儿也相继降生。一切都进行得顺顺利利,稳稳当当。我老婆一天到晚在地里、家里忙碌着。我劝她歇息,别累坏了身体,她却笑笑说:“现在不愁吃,不愁穿,还有好房子住,忙着点,一点也不觉得累!”
  两个儿子虽没考上中专、大学,但都有了木工手艺。大儿子出师后带了三四个徒弟,先在上海,后在南通做装潢,生意不错,收入颇丰。小儿子跟随他舅子做水电,转战上海、昆山、浙江等地,收入逐年增加。2001年,他们两家在同一时期各自建造了更为理想的住宅楼。目前,他们正筹备在南通买新房子。
  建国六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真是日新月异。不必说苏通大桥飞架南北,不必说成功奥运举世瞩目,也不必说“神七”飞天,太空漫步,世人震惊,就看当今人们的住房,真叫人心旷神怡,赞叹不已:城市里一幢幢住宅楼巍峨壮观;乡村里一座座新别墅精美而豪华。真是“已得广厦亿万间,大庇天下百姓尽开颜”。要是伟大诗人杜甫生活在当今,面对此情此景,定然会“漫卷诗书喜欲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