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共兴东泰边区首任工委书记盛坚夫
盛坚夫(1907—1985),原名盛占福,1907年生于江苏省兴化市边城镇东浒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9年就读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他勤奋好学,追求进步,在陶行知等人的教育、影响下,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示威游行。
一
1930年4月,因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被国民党当局查封,盛坚夫跟随校长陶行知等进步人士到上海,在吴淞创办了“山海(即宝山、上海)工学团”,宣传抗日救国。他们还参加上海救国总会、国难教育社等救亡组织,主办卢湾夫妻工学团,创办 《江北同乡会会刊》 和 《拉丁语》 等刊物,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1937年秋,在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引导下,盛坚夫回到家乡,与黄克孚、戴为然、张岳侯等进步青年在兴化县东浒垛和泰县曲塘镇开展冬防讲习活动,向当地青年讲授抗日游击战争知识。
1938年春,盛坚夫参加俞铭璜组织的泰县文化界抗战工作团,担任理事,负责该团在里下河地区的宣传工作,又在以东浒垛为中心的地区成立文化界抗战工作分团。他利用人熟、地熟的优势,从事联络、宣传,团结里下河一带的进步青年,为后来建立和发展党组织,从思想上、组织上做了准备。同年夏,因受国民党县政府和国民党军李长江部阻挠,泰县文化界抗战工作团活动困难,抗日青年纷纷下乡。秋,盛坚夫受党组织派遣,回里下河地区发展抗日武装。他密切联系群众,团结进步青年,以泰县第九区自卫委员会的名义组织自卫队,通过打入泰县警察局的张岳侯和地方开明士绅等,筹集资金和枪支。自卫队起初只有几十个人,后来泰县城区来的青年多了,队伍从东浒垛迁到西坂坨,逐步发展成一支100多人的青年抗日武装。
1939年2月,盛坚夫经俞铭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经中共苏北工委批准,泰县工委(9月改为泰县县委)成立,俞铭璜任书记,盛坚夫任武装部长,戴为然任宣传部长,张雷平任组织部长,黄克孚任统战部长。2月底,里下河地区农村第一个党支部在东浒垛建立,盛坚夫任支部书记。东浒垛党支部通过结拜“兄弟会”和“姐妹会”、开展互帮互助运动来发展组织,积蓄革命力量。后来,青年抗日自卫队改称泰县青年抗日大队,黄克孚任大队长,盛坚夫任副大队长。中共泰县县委十分重视这支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建立大队党支部,由盛坚夫担任支部书记,秘密发展党员。青年抗日大队动员群众抗日救国,影响遍及兴(化)东(台)泰(县)里下河地区,抗日救亡活动风起云涌。
为使泰县青年抗日大队取得合法地位且解决给养的困难,盛坚夫和俞铭璜、戴为然通过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少校参谋兼联络副官季恺的关系,找到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李长江,说明成立青年抗日武装是为了抗日保国保家乡,要求发给军饷。二李为了扩大实力,就给了他们一个“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特务连”的番号。
二
1939年8月,盛坚夫到彭毛、吉沟等地检查青年抗日大队活动情况,途中遭到国民党泰县自卫总队万羹尧部的盘查。万羹尧将盛坚夫带到李长江处。由于盛坚夫一再拒绝青年抗日大队被李长江整编,李怀恨在心,就以“假借抗日,敲诈百姓”为名将盛坚夫关押。新四军挺进江北后,为了争取李明扬、李长江部的中立,陈毅亲临泰州与“二李”谈判,要求释放抗日青年。经过多次交涉,盛坚夫等人获释出狱,并按县委分工到里下河农村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0月,中共泰县县委决定成立兴东泰边区工委,盛坚夫任兴东泰边区工委书记、泰县县委委员兼武装部长。他积极发展党员,先后在里下河建立仓场、管王、花庄、黄单庄、夏家泊、戴家泽等十多个党支部,播下革命火种。1940年10月,盛坚夫调任泰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长。
1941年11月,苏中区党委决定成立兴东泰特区区委,领导这一地区的党群工作,对外用“联抗”(即“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联合抗日司令部”即“联抗部队”的简称)政治部民运科的名义建立了工作机关。特区区委书记张敬人对外称“联抗”司令部参议,特区区委、组织部长盛坚夫对外称“联抗”政治部民运科长。他们从开展“三冬”(冬学、冬防、冬赈)运动起步,发动群众,组织农抗会、妇抗会、儿童团、打更组、巡逻队等。盛坚夫言传身教,蹲点带面:在曲北,他蹲点千步沟乡(特区区委常驻地),培养了千步沟乡第一任农会会长、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季承雨(慰农);在海北,他蹲点平等乡(隆政乡),发展民兵武装。
1942年夏秋,兴东泰地区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开始时出现了分歧:有人强调当地情况特殊、统一战线重要,主张“二八”减租;盛坚夫等人坚决主张贯彻党的“二五”减租政策。一些势力趁机散布流言:“‘二五’减租是盛坚夫瞎捣鼓。”因“联抗”司令黄逸峰是国民党(共产党地下党员),盛坚夫是共产党,魏翘南无党无派(后加入共产党),党组织决定发布告,明令实行“二五”减租,使贫苦农民的权益得到保护,阶级觉悟、民族觉悟有了很大提高。盛坚夫及时号召农民武装起来保秋收、反抢粮、保家抗日,推动各乡陆续成立了民兵大队,有的村还成立了民兵基干队。12月,为了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中共苏中区委决定撤销兴东泰特区区委,成立兴东泰地委,盛坚夫任组织部副部长。
三
1943年元旦,日伪在对兴东泰地区抗日力量“扫荡”时,实施“蚕食”和“伪化”等恶毒计划,在海姜公路增设据点,严密控制交通线,意图切断“联抗”与南线军民的联系。其中,离海安5华里的五里庙,驻有伪26师陈才福部一个营。春末,盛坚夫利用敌人调防间隙,精心谋划组织,率领10个乡约3000个民兵冲向五里庙,烧掉了敌人的据点,提振了当地人民的抗日信心。
1944年1月,紫石县人民自卫总队成立,李俊民兼总队长,盛坚夫兼副总队长。10月,紫石县独立团建立,把自卫总队并入。1945年6月至1946年10月,盛坚夫任中共泰县县委书记,他多谋善断,在巩固红色政权、发展人民武装、开展锄奸反霸等运动中深入群众,访贫问苦,认真调查研究,解决减租和土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蒋垛、雅周一带群众誉为“盛菩萨”。
1946年苏中七战七捷之后,新四军主力北移,当地的“还乡团”在国民党军支持下,在张甸区制造白色恐怖。为打击其嚣张气焰,9月11日深夜,泰县县委书记兼县独立团政委盛坚夫、独立团参谋长黄凌强率独立团两个营和张甸区游击队攻入张甸据点,捣毁国民党张甸区公所和盘踞在张甸镇周围7个乡作恶的自卫队,俘敌130余人,毙敌30余人,缴获轻机枪3挺、步枪100余支,子弹和手榴弹40余箱。
新中国建立后,盛坚夫先在江苏工作,后被调到东北支援重点工业建设,任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党委书记。他对党忠诚、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勤奋工作,1956年被评为长春市先进工作者。1978年后,年逾古稀的他调至南京农学院任副院长,工作期间得到全院师生赞誉。1985年4月,盛坚夫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