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热血青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了争取工人阶级的利益,在与反动派的斗争中被杀害,年仅31岁。他,就是钟泉周。
投身学生运动 义无反顾
钟泉周,1919年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柴桥镇(今北仑区柴桥镇)田洋村,自幼丧母,父亲是中医,兄弟姐妹4人。他从小生活艰辛,14岁小学毕业后,只身到宁波新学会社书店当学徒。他白天工作,晚上自学,3年后考进效实中学,后因成绩优秀提前升入高中。抗战爆发后,他被姐姐带到重庆,考入合川国立二中,高中毕业进四川江津白沙大学预修班学习,1941年9月考入西南联大电机工程系。
钟泉周勤奋好学、待人热心、做事认真,在同学中有较高威信,不久被推选负责学生会福利工作。在校期间,他多次聆听李公朴、闻一多等爱国民主人士的演讲,思想受到很大影响,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为了把青年发动起来,周恩来在重庆 《新华日报》 上向青年发出“勤学、勤业、交友”的号召。钟泉周和同学们到抗日前线,教士兵们唱歌、学文化,传播进步思想,并从事对友军的统战工作。
1944年底,经同学何东昌介绍,钟泉周加入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青年同盟,积极投身学生运动。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抗日思想,他不顾个人安危,白天四处联络工作,晚上刻印进步传单。一次,学校民主墙上的进步墙报被“三青团”分子撕掉,钟泉周挺身而出,与反动分子面对面斗争,使对方不得不当众认错。
1945年,昆明发生“一二·一”惨案。钟泉周不顾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参加调查反动派行凶真相的行动,并在重庆参与组织联大校友“一二·一”惨案后援会,呼吁声援学生反迫害、争自由的运动。
西南联大毕业后,钟泉周到重庆国立中央工专短暂任教。其间,他参与筹办 《科学时代》 杂志。
为工人谋利益 矢志不渝
1946年夏,钟泉周随宁波籍教授章名涛(1907—1985)到上海,在上海公交公司保养场做技工。他为人老成持重、平易近人,经常深入到工人中,得到工人们的信任。工人们有话找他说、有事和他商量,把他当作知心朋友。业余时间,他教职工学文化,深受工友们的爱戴、信任。
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发生严重财政危机。1948年7月初,公交公司以汽油、配件材料等费用激增、难以维持为由,宣布解雇125名售票员和72名司机,要求每人领完半个月工资的补偿后,立即办理离职。这种只顾自己剥削、不顾他人生存的倒行逆施,引发了7月7日、8日上海公交行业1500余名工人大罢工。钟泉周和司机王元等带领职工包围市政府请愿,迫使当局不得不与工人代表谈判,答应工人的正当要求。罢工取得了胜利。8月30日、31日,工人们选举钟泉周等人组成公交员工福利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取代了旧班子。9月9日,钟泉周又以压倒性优势,当选福利会理事长,工人王元、顾伯康当选常务理事和理事,福利会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到了工人手中。
当时上海商品短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一派末世乱象,工人的生活质量急剧下跌。为了改善职工的伙食,钟泉周挑起办好职工食堂的重担。他组织职工膳食委员会,带人到郊县采购蔬菜、肉类和柴米,解决了伙食供应的困难。他还向公司交涉,要求贷款置办冬季大衣发给职工御寒、工伤医药费由公司全部承担等。经过钟泉周等理事会成员有理有节的斗争,资方不得不答应这些要求。钟泉周进一步赢得了职工们的信任和拥护,新理事会的声誉也进一步提高。
但是,资方控制的 《公交旬报》 对职工维护正当权利的做法进行歪曲、抹黑。钟泉周等理事会成员针锋相对,创办了 《福利导报》 ,发表 《公交职工挣扎在死亡线上》 等一系列反映客观事实的报道,传达了职工的呼声,使资方恼羞成怒,下令他们停刊。钟泉周指出,报道无可非议,工人们说的都是事实。资方又提出,把 《福利导报》 与 《公交旬报》 合并。钟泉周毫不妥协,使 《福利导报》 得以继续出刊。资方不肯善罢甘休,纠结反动警察于10月21日、11月2日逮捕了一些积极分子。钟泉周义愤填膺,不顾个人安危,开展营救。他两次向公交当局提出正义要求,又聘请律师,还代表员工福利会直接致函司法部门,要求释放被捕的工人。最终,迫于公众压力,上海高等特种刑事法庭作出“不予起诉”的决定。1949年1月25日,被捕工人获释。
钟泉周为工人谋利益,以及在营救过程中的英勇表现,引起了当局的特别关注。他们密切监视他,在他周围布下一张阴险的网。钟泉周坦荡地对妻子说:“我信仰既明,就矢志不渝;目标既定,就勇干到底。”
为人民的权利 壮烈牺牲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大势已去,开始布置撤离,指示各地做好“应变”准备,还给南京的公教人员发了一笔“应变费”。国民党政府上海市长表态称,必要时将按南京的办法,疏散上海的公教人员及其眷属。以前,上海的公交工人一直被视为“公教人员”,但这次并没有得到当局同样的对待。2月12日,钟泉周主持理事会扩大会议,根据广大职工的呼声,向当局提出发放“应变米”等要求。当局断然拒绝。钟泉周、王元、顾伯康等针锋相对:“给你们三天时间,如果我们还是拿不到‘应变米’,将罢工示威!”三天后,果然一粒米也没有发下来。
16日清晨开始,上海市公交工人举行争取发“应变费”、“应变米”的“反饥饿”罢工。罢工得到法商电车公司和三轮车工人的支持,他们也加入罢工行列,上海交通陷于瘫痪。当晚,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和上海警察局派出大批军警,抓捕了钟泉周、王元、顾伯康等9名职工。
17日凌晨,钟泉周等被押到警备司令部受审。审讯人员称,他们犯了扰乱社会治安罪。钟泉周正气凛然地说:“我是全体职工选出来的理事长,为职工谋福利有什么罪?”顾伯康、王元等也慷慨陈词,驳斥对方。审讯持续4个小时,毫无所获的反动军警蓄意要“借人头,平工潮”,把公交工人的正义斗争镇压下去。他们把钟泉周怀孕的妻子胡馥英抓来,让她“好好劝劝”钟泉周。钟泉周自知将遭杀害,很平静地安慰、鼓励妻子。临别,钟泉周递给她一件旧衣服,说让她回家洗洗,等他出狱再穿。晚上6时,钟泉周、王元、顾伯康三人被押到江湾刑场,遭枪杀。他们就是“公交三烈士”。
胡馥英到家后,拆开衣服内侧,发现了丈夫的遗书:“我今天被公司陷诬关在沪淞警备(司令)部,或须冤枉要死,希你照看小孩,能够在家乡更好。否则就决定改嫁,免得吃苦……”
“公交三烈士”的牺牲引起强烈反响,进一步激发了民众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仇恨,国内外进步人士也纷纷谴责这种残杀无辜的暴行。宋庆龄创办、领导的中国福利会获悉胡馥英有身孕,特地为未出世的孩子制作了从婴儿至16岁的全部服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专门在四平路1230号(原公交汽车一场停车场)建造了“公交三烈士”塑像,开辟烈士事迹陈列室。时任上海市长陈毅为三烈士举行殉难一周年追悼大会,并题词“为中国人民事业而牺牲,永远为人民所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