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期●扬我中华魂●

李贤玉:一颗丹心编织“中国剑网”

作者:王瑞红

她是一位奋战在导弹科研一线的巾帼英雄,从高考状元到导弹专家,三十多年如一日,致力于建设全军一体化战略导弹指挥控制系统,使我军的各式导弹系统好似开了天眼,让敌人不敢越雷池半步。她就是被誉为“中国剑网之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箭军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李贤玉。

北大才女从军报国

李贤玉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高级工程师,母亲是高级会计师。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1982年,17岁的李贤玉以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的身份被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录取。

在未名湖畔苦读四年,由于成绩优秀,她成了全系唯一被保送攻读北大无线电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为了提升专业水平,在导师的指导下,她参与了多个课题的研究,常常在实验室待到深夜。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她终于研究出了我国第一套无线短波通讯系统。之后不久,她又开发出了手机的相关程序信息(后来的“大哥大”用的就是这一套系统),为我国之后的电子通讯系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李贤玉拿到北大电子专业硕士学位的时候,在这个行业已经小有名气了,很多公司抢着要她,当时的华为也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她的许多同学在那个时候的“出国潮”、“经商热”中,纷纷出国、下海经商。不少同学邀请她一起出国深造、下海创业,但都被她拒绝了。

一天,导师带她去拜访一位军内老专家,老专家听了导师的介绍后,向她推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国防科技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当老专家向她发出邀请时,李贤玉毫不犹豫地作出了选择。从此,李贤玉满怀着科技报国的宏图之志,以横溢的才华开始了在导弹科研领域的深耕。

攻坚克难成为导弹专家

刚入伍的时候,她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是训练、放哨、值班。完全跟自己所学专业挂不上钩的枯燥生活,让李贤玉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开始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

上世纪90年代爆发的海湾战争,让处在迷茫中的李贤玉迎来了人生转折点。美国在战争中大量使用的高科技武器,让我们认识到了信息技术上的差距。二炮将研制作战自动化指挥系统的课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开始组建科研团队。

就这样,年仅26岁的李贤玉成了这个科研团队里年龄最小的技术人员,承担了网络总体构建和实时数据传输这两项重点科研攻关任务。作为一个电子领域的专家,她对于军事武器方面的研究很少,要完成任务困难重重。但倔强的李贤玉没有气馁。为了快速提升专业能力,她恶补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操作,经常泡在图书馆查资料,守在信息中心了解前沿进展,请教业内专家、学者,修改技术方案数十次,编写程序数万条。

历时4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李贤玉和同事们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1995年夏,第二炮兵在某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6枚导弹同时升空,现场的状况同步传送到后方指挥所可视化屏幕上,让指挥人员对千里之外的战场态势了如指掌。

这次演练的成功,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良好开端。此后,这套系统在多次重大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李贤玉也荣立了三等功。这之后,李贤玉担任了二炮装备研究所工程师。2000年,她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室主任,一年后又兼任总工程师。

“剑网之母”成就中国剑网

本世纪初,我军的武器装备及科技水平相较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比如一些指挥系统单独使用的时候还行,但是联合起来总是“罢工”;武器装备控制接口也是多种多样,如果应用到实战上后患无穷。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二炮首长让李贤玉带领一批年轻人开展一体化导弹指挥控制系统的研制。面对武器装备控制接口多样、指挥系统“烟囱”林立的状况,李贤玉心急如焚,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制出赶超西方的导弹指挥系统,编织属于我国自己的“剑网”。

那段时间,为了彻底搞清理顺各型导弹发射控制指令、武器准备进程等参数的内在关系和联通原理,李贤玉带领团队走遍导弹军营、发射阵地,反复论证、找准需求。盛夏8月,狭窄的机房内温度高达38摄氏度,再加上周围都是设备持续的噪音,李贤玉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工作。为了测试极端天气下系统的稳定性,李贤玉在西北戈壁滩上一待就是半个月,直至收集到有效数据才离开……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和她的科研团队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终于编织出了信息化战略导弹部队的“中国剑网”!2006年,在一次重大军事演习中,李贤玉带着团队研制出的最新成果进行战场检验。只见指挥员轻点鼠标,多个导弹旅、多种型号武器装备在相同指令下同时启动,实现了异地同令、“神剑”合璧,对预定目标实施多波次、多型号、多弹量火力突击。看着如此壮观的场景,现场指挥首长由衷地赞叹道:“别看一个弱女子,能顶好几个导弹旅!”

2007年,李贤玉向上级提出了“研制指挥信息操作软件”的建议。得到批准后,她用3年时间,带领团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如今,这套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军队计算机系统,实现了平时高战备、战时快转换的任务要求。

2010年5月,基于军队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上级命令李贤玉及其科研团队在50天内研制出野战信息采播车。接到任务后,李贤玉仅用3天时间就拿出了总体方案,38天完成了任务,创造了二炮史上新装备研发时间最短纪录。时隔不久,全军上百名将校军官集聚中原腹地,李贤玉研制的野战信息采播车等11项成果同台亮相,赢得广泛好评。也就是在这一年,她担纲的“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李贤玉再次荣立二等功。

时间的脚步匆匆,转眼间到了2013年。这年,李贤玉光荣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的提案“关注国防软件安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起了与会代表及上级领导的广泛关注。2015年,在导弹科研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她被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中的唯一女将军。2019年,她被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的院士。2022年10月,她光荣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如今,功成名就的李贤玉依然奋斗在军事信息化研究的第一线,带领着科研团队不断实现突破。她就像是一位铸剑师,几十年如一日,凭着闯劲和韧劲,一点点把导弹这把利剑打磨得越来越锋利,让中国剑网无敌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