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8月29日的国内各大报纸,很多在头版都有一条简讯: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铁道兵某团副团长梁忠孟同志“雷锋式的好干部”光荣称号,铁道兵领导机关8月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了命名大会……
勇敢的一跃
时间拉回到1977年2月12日的青岛崂山,这天正是临近春节的农历腊月二十五。
崂山县城里年味正浓,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喧嚣。突然一阵“马惊了!快闪开!”的惊叫声传来。随着急促的呼喊声,一辆双驾马车急速冲过来,高大的套骡在狂奔,同驾的辕马跟着惊跑。随着“咔嚓”一声,车闸断裂了,完全失控而又沉重的马车颠跳着向前急冲。前方80米,正是熙熙攘攘的十字路口。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只见一名解放军迎着惊马扑了上去!他从马头的右侧一跃跳到了左侧,就在套骡擦着自己身子一闪而过的刹那间,一把抓住了笼头。套骡拖着他冲出了十多米,不得不慢了下来。不料,被巨大惯力推动的辕马,又一头撞在套骡的腰部!套骡再次受惊,向前猛窜……
车轮终于停住了,驭手和群众都脱险了,拦马的人却倒在了血泊里。
随行的两名战士扑上前去,把他抱了起来,满大街的群众也围了过来。这时人们才发现:身手敏捷、拦马救人的竟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兵——从西北回山东荣成探亲的铁道兵第10师第48团副团长梁忠孟。他的头部被辕马踩伤造成颅底骨折,脑部挫裂,虽经多方抢救,还是没能挽回英雄的生命。
不平凡的生平
梁忠孟,1926年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梁家村(现属荣成市虎山镇),1944年参加当地民兵,1946年与邻村姑娘卞玉琴结婚成家,1947年正式参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作为铁道工程兵入朝作战。年底从朝鲜战场回国后,他就一心扑在祖国铁路建设上,转战边疆四方,先后参加了黎湛、鹰厦、成昆、襄渝、青藏等九条铁路的建设。他历任铁道兵第10师第48团连长、团部股长、营长、团副参谋长、副团长等职,多次立功受奖。他牺牲后,被铁道兵党委追记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他“雷锋式的好干部”荣誉称号。
“抗日战争扛过枪,解放战争负过伤,抗美援朝渡过江”,是他戎马生涯30年的真实写照。30年的戎马生涯,他恪守初心,始终把热爱党、热爱人民作为自己的使命。
他在铁路施工中战塌方、赶工期、抢进度、创纪录,始终冲在前、干在前;他在生活中艰苦朴素,自备修鞋机、针线包,一双皮鞋修修补补穿了8年,为战友修鞋补衣更是不知其数;他在作风上严以律己,不谋私利,无论是在工地,还是对家庭,都处处作出表率,始终保持着一位共产党人的本色。
这一切,在他奋力一跃拦惊马的壮举中得到升华。这是他壮丽人生最动人心魄的完美定格!
优良家风的传承
1964年,部队暂驻北京。他的爱人来部队探亲,从其他随军家属家中串门回来后,羡慕地说:“人家家属随军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生活比咱在农村可好多了。”梁忠孟回答道:“咱可不能和人家比享受,想想旧社会受苦受穷,现在的生活标准我们应该满足了。”
梁忠孟夫妇育有五个孩子,两男三女。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梁忠孟开始注重子女的成长问题。每次回家休假,都要召开家庭会,让孩子们汇报学习、劳动及思想情况。同时,他给子女建立了“汇报信”制度,要求五个孩子每年年底都要给他写一封汇报信。他收信后,总是认真回复并指出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他教育子女要热爱农村、扎根农村。五个孩子除了最小的女儿读书后在外工作外,其余四个都是毕业后先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71年,大儿子高中毕业后回乡劳动,一度比较娇气,有时衣服上沾点土就嫌脏。正在家乡休假的梁忠孟看到孩子的表现后,就来到大队党支部征求意见。当大队书记询问他为什么不给孩子找个工作时,梁忠孟回答道:“不行!咱可不能给组织添那个麻烦、开这个口子!”回家后,他对大儿子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归队时还要求他每个月给自己写一封汇报信,重点汇报对参加劳动的认识。从此孩子的变化很大,参加劳动总是早出晚归,专挑重活干。1974年,大队推荐他上大学,因名额有限孩子主动让出了名额,直到年底才被送去参了军。大儿子在部队的第二年就入了党。
梁忠孟经常教育家属、子女在生活上要艰苦朴素,保持本色,要求他们无论劳动、生活、穿戴,都不要和群众两个样。1967年,已是团副参谋长的梁忠孟回家休假。青春期的二女儿跟他要件条绒褂子穿。他了解到村里只有少数同龄孩子穿有条绒衣服后,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好孩子,等全村都穿上了,咱再穿。”直到1971年,家乡穿条绒衣服普及了,他才给两个女儿每人扯了一件条绒褂的布料。
小女儿来信和父亲说冬天上学脚都冻伤了,能不能给她买双毛皮鞋。当得知那时能穿上毛皮鞋的人还是凤毛麟角时,梁忠孟就回信说:“买双布棉鞋吧,生活上一定要艰苦朴素。咱家条件虽好,可不能在村里显摆,那样就会脱离群众。”孩子收信后,让母亲买了一双布棉鞋。
梁忠孟不仅经常教育子女艰苦朴素,保持本色,自己还带头去做。家里的门槛、门框、面板、窗户等,都是他休假期间自己做、自己修理。他家里有一双穿了五年的解放鞋,底子磨平了,帮子发白了。1975年休假参加村集体劳动时,他仍找出来穿。鞋子破了个洞,老伴嫌破不愿补,他就找来针线自己补。临归队了,他对老伴说:“我那双解放鞋明年休假还能穿,你千万别扔掉。”
在梁忠孟的教育影响下,他全家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习惯。这逐渐成为了梁家的优良家风。
梁忠孟参军30年,牺牲时已经担任副团长6年,家属子女早就符合了随军的条件,但老伴带着孩子一直在老家。她永远记着丈夫的话:“你在家,多少也能给村里出把力,对孩子的教育也有好处。再说,部队修路到处走,拉家带口也耽误工作。你让我腾出心思,多给人民做点事。”
如今,梁忠孟的五个孩子都已退休。他们都秉承了父亲严以律己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认真真干事,清清白白做人,始终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