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我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成县的一个偏远小村庄,从记事起,就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罪恶行径。每当看到乡亲们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我心中便燃起复仇的怒火,并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当兵,保家卫国!
参军进军校 刻苦学习成绩优
时光荏苒,转眼我已到了16岁的年纪。那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我怀着满腔热血和对未来的憧憬,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在部队的日子里,我刻苦训练,无论是体能训练还是战术演练都全力以赴,从不落后。我的努力没白费,1953年的春天,一个改变我命运的机会悄然来临:空军某部到我服役的单位选拔空军飞行员。经过层层筛选,我凭借出色的身体素质和坚定的意志脱颖而出,成为了全团唯一入选飞行员的战士。
1953年初夏,我来到了石家庄第四航空学校,开始了为期三年的飞行学习与训练。儿时的我因家境贫寒只读了一年书,基本上是个文盲,因此对于飞行理论的学习非常吃力。飞机构造、飞行原理、气象、无线电等学科深奥的课程如同天书一般,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我从未想过放弃,而是从零开始,发奋努力。我将理论课的内容逐字抄下,不认识的字就请教他人,再在旁边标注上拼音或读音相近的简单字。每当夜深人静时,我默默地背诵着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虽然过程艰辛,但我从未退缩。因为我知道,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我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
虽然我的理论功底薄弱,但在飞机驾驶的训练上,我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每次训练,我都能迅速掌握要领,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因此也受到了教员的多次表扬。在毕业的飞行考核中,我以优异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在航空学校的三年里,我克服了文化上的缺陷,还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飞行本领。我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天气条件下飞行,如何在高空中准确判断方向,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冷静应对。在毕业前夕的1956年5月,我已能驾驶当时最先进的歼-5战斗机并能飞出大盘旋、多次上升攀爬等高难度动作。这些技能为我日后完成复杂而艰巨的飞行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运送秘密物品 亲历试验成功
1956年6月,我以优异的成绩从航校毕业,被分派到驻江苏徐州的空军某师。在那里,我承担起了人工降雨、运送物资等相对平常的任务。但我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因为我知道,每一项任务都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都是对自己飞行技能的锤炼。
1964年5月的一天,飞行大队领导突然通知我准备接受一项特殊任务。领导只是简单地说这项任务“很艰巨”,具体情况却保密。我虽然心中充满了疑惑,但作为军人,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
临行前,面对家人的询问,我只说了一句“执行特殊任务”,便匆匆踏上了征程。在飞往北京某空军基地驻扎后,我们便开始了从北京、沈阳、哈尔滨到乌鲁木齐再到沙漠中的罗布泊基地的穿梭飞行。
每次飞行,我们都运送着一些神秘的物品。它们被装在一个木质的精美箱子里。这些物品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如此保密?我心中充满了好奇,但不好问也不敢问。有一次,空军保卫部副部长竟然亲自押送这些物品,更坚定了我心中的猜测——这些物品绝非一般之物。
为了确保运送的物品安全无损,上级对于震波和温度都有严格要求。我们必须在飞行过程中保持平稳。同时,为了保持运送物品的温度在20℃左右,冬季就在简陋的货舱内加放温炉、毛毯等保温,夏季就用隔热布或在拂晓起飞,以调节舱内气温。那时的飞机功能相对落后。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每一次运输任务。
1964年10月,运送任务基本结束,我们机组受命在罗布泊基地外围的某机场待命。10月14日,我们机组被记集体一等功。然而,我依旧不明白为何会获得如此高的荣誉。直到10月16日下午3时,当我听到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响,并看到远处的天空中升起一团火球,随即腾起巨大的蘑菇云时,才恍然大悟——自己此前运送的竟是有关原子弹的材料!
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激动与自豪,眼睛也湿润了。此时,我的任务并未结束,因为另外一个机组飞到蘑菇云中采样后,我们机组要赶紧将样品送往北京,以供科学检测爆炸的效果。于是,我再次驾驶战机,载着那份珍贵的样品,飞向遥远的北京。在那次飞行中,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与使命。我知道,那份样品对于国防事业来说至关重要。
驾机入云端 冒死采集样本
1967年6月初,我们机组再次接到命令,前往罗布泊执行氢弹爆炸后的取样任务。这次,我从上级直接获悉了此行的目的。虽然心中充满了紧张,但我知道,这是祖国和人民赋予我的使命,必须义无反顾地完成。
在罗布泊基地,我们机组成员都交了视为生前最后的一次党费。面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我当时并不害怕,因为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自己的生死,只想着祖国需要我,哪怕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当指挥中心发出“……3、2、1”的倒计时指令时,我紧握驾驶杆,将驾驶舱前方的罩帘拉上,以免巨大的爆炸强光刺伤眼睛。当倒计时结束,氢弹在距离地面约2900米的空中爆炸时,如同升起两个太阳,火光翻腾,照亮了整个天际。那一刻,我的心跳加速,仿佛要跳出胸膛。我驾驶战机一头钻进蘑菇云,飞机外面什么也看不到,只有一片黑暗。我凭借着过硬的飞行技能和坚定的意志,成功地完成了样本采集任务。
返回地面后,我们机组成员马上更换掉了防护服,每人发了一支辐射测试笔。尽管当时参与人员没明显反应,但后来有的人肠胃出现了异常,有的人患上了皮肤病。我只是过早地出现了一头白发。这些应该是受到氢弹爆炸时的辐射影响所致。但我从未后悔过,因为我知道,这是为了国防事业而作出的牺牲。
1970年,我又被调往甘肃酒泉,为中国首颗人造卫星运送研制材料。那时的我,已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了。我深知任务的重要性,因此在飞行过程中更是小心谨慎。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为我国的航天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转业回地方 默默奉献无悔
后来,由于空军建设受到“文革”的影响,我不得不离开自己钟爱的飞行事业。1975年,42岁的我转业到徐州某机械工厂,直至退休。退休后的我过着平淡而宁静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当地有关部门在整理我的档案时,发现了一沓立功受奖证书的复印件。那些泛黄的纸张上,记录着我曾经的荣耀——“展志强同志在建设国防现代化事业中荣立集体一等功”。但在我个人履历中,原子弹、氢弹爆炸及人造卫星升空的三个时间节点上,都没记载我的具体工作,只用“飞行员”三个字带过。对此,工作人员有些疑惑。面对他们的追问,我终于说出了几十年来从未向任何人透露的那段神秘的往事。
如今,当我回首往事时,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欣慰。我知道,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战机飞行员,只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作出了一些应有的贡献而已。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才有了今天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国防事业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