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敌工战线的杰出领导谢镇军
谢镇军,广东梅县人,1918年1月出生于一个律师家庭,193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其间,他参加了中共的秘密外围组织“哲学研究会”,走上革命道路。1937年七七事变后,谢镇军放弃学业,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9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梅县中心县委劳工部长。1938年5月,他被组织调至皖南新四军军部政治部。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因当时新四军政治部要选一批会讲日语的同志做敌军工作,谢镇军被选入短训班,学习对敌政治工作业务。1938年6月,陈毅、张鼎丞、粟裕等率领新四军挺进江南,在日军心脏地区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谢镇军被派到新四军第二支队任敌工股长,继任二支队政治部敌工科长,兼任江宁县赤山工委书记,在南京近郊发动群众开展统战工作,并做一些(南)京杭(州)国道沿线敌军的策反工作。
谢镇军刚到部队时,没有工作经验。他牢记毛泽东“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教诲,在对敌斗争中认真学习和研究党的统战政策,机智勇敢,很快成为熟练的敌工干部。他深入的地区,如敌占区附近的土山、上方、马鞍山等,都是日军经常下乡“扫荡”、群众对新四军不了解、斗争尖锐复杂之处。他在做争取工作中善于调查,对统战对象既团结又斗争,争取了乔古等地方头目为新四军做事,为根据地的创建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后,谢镇军又对镇江、句容、丹阳等地敌伪据点开展工作。有一次,他在南京附近的湖熟镇侦察敌情,被敌军堵在一家茶馆里,破窗跳进秦淮河,凭着一身好水性成功脱险。
1940年夏,新四军部队驻扎在丹阳九里镇附近。谢镇军通过内线得到敌人要分三路来包围“扫荡”的消息,使部队和群众及时转移,避免了损失。他与司令部侦察科及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灵活斗争,争取了10多个伪军据点反正。在争取改造日军俘虏上,谢镇军严格执行政策,工作细致认真。日俘冈本进、香河正男等刚被抓来时,因受军国主义毒害很深,很顽固,不讲话、不吃饭。谢镇军耐心向他们说明新四军优待俘虏的政策,揭露日军侵略中国的罪行,每到宿营地替他们搭铺、烧洗脚水,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使两名战俘悔悟,成为同新四军一起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友。
在当时以工农为主的新四军队伍里,知识分子是少数。新四军二支队里的彭冲、许彧青、谢镇军被称为“三大知识分子”。他们对人热情,关心同志,善于联系群众。一次,新四军驻在溧水李巷村,房东因小儿子生急病,急得痛哭。谢镇军知道后,跑了三里多路请来医生,给孩子治好了病。房东感动地说:“新四军是我家救命恩人,我这辈子也忘不了。”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北渡长江时,遭敌人袭击。炮火连天中,谢镇军冲上阵地,把负伤的通信员李晓全抢救下来。皖南事变前,军部有两批后方人员转移苏北,上级把护送任务交给谢镇军。他顺利完成了任务。途中,有两名女同志要生孩子,谢镇军派人把她俩送到建昌圩休养所休养生产,两个月后又把她俩安全送到苏北。
创建江高宝敌工站
1941年5月,新四军6师师长谭震林将谢镇军调到6师18旅任敌工科长,主要负责建立各团的敌工股,选调培训敌工干部,开展对日军的宣传和处理战俘工作。敌工科的干事有滨中政志、香河正男、冈本进等前日俘。10月后,18旅按照军部指示,分批渡江北上,开辟苏中江(都)高(邮)宝(应)兴(化)抗日根据地。谢镇军随旅部进入江高宝地区。
谢镇军为做好敌工工作,重视敌工干部的培养。经旅党委批准,他从部队和地方选调一批连排干部,办起一个日文培训班。他让滨中、香河、冈本三位日本战友参与培训工作,对他们进一步做转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他编写各种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和对日军俘虏政策的教材,交给滨中、香河、冈本翻译成日文,再亲自审阅、校正,定稿后交滨中等带到培训班上课,使滨中等人在教日文课时也从中受到教育。在谢镇军领导教育下,滨中等三人进步很快,都成为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苏中支部的骨干,为苏中的抗日斗争作出了特殊贡献。其中,滨中还在194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8旅敌工科培训班的同志经过两个月的敌军工作政策和业务学习,即全部投入到实际斗争中去,成为苏中一分区做敌军工作的骨干力量。1941年冬,谢镇军在扬州附近侦察敌情,被日军发现追捕。他躲进一个水深及胸的涵洞中,冻浸了近3个小时才脱险,由此得了哮喘病,此后长期带病坚持工作。
1942年春,在谢镇军直接领导下,我军首先在江都县河北(通扬运河以北)建立敌工站,由培训班彭炼、徐后发、王映华等6位学员组成,地方政府则派一名交通员(姜鼎顺)来站工作;4月,建立“河南敌工站”(后改名“邗东敌工站”),由江都县调一名区长(王定宇)任站长。1943年初,旅敌工科在樊北成立“樊北敌工站”,由谢镇军直接领导,成员有陈泉、杨鹰、徐方恺等;同年上半年,汪良、陈达新等组成高邮“临南(临泽以南、三垛以北)敌工站”, 由汪良负责领导该站工作;宝应县调周觉等人组成“临北敌工站”。这些敌工站的任务,一是对所在地区各据点的伪军、伪政权和伪化区,做敌情和社情的调查研究;二是在伪化区、敌占区广交朋友,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建立能为我所用的两面派政权,积极向伪化区推进;三是在敌占区建立敌军工作关系网,广泛收集情报;四是开展对日军的宣传工作,分化瓦解日军。
1943年春,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对敌伪军工作指示,苏中区党委设立敌工委员会,苏中一地委在该年春夏间建立了地委敌军工作委员会,由惠浴宇任书记,韦永义兼任副书记,谢镇军任常务副书记。18旅兼苏中一分区敌工科在地委敌工委员会领导下,开展敌军工作。同时,江都、高邮、宝应相继建立了敌工部。此后,敌工部门和秘密工作部合并组成各级党委领导下的城市工作部,任务发展到对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点线做党的群众组织工作,为迎接大反攻、组织城市起义做好准备,促使对敌工作进入新的阶段。
大力分化瓦解日伪军
谢镇军主持江、高、宝日常的敌军工作,掌握指挥着近百人的敌军工作队伍,仍亲自做一些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1942年春,江都河南敌军工作站成立不久,谢镇军带着工作站同志拜访长江边佘家坂的大盐商、帮会头目佘祝山,给站里同志上了一次礼仪、谈吐、举止的示范课。同年夏,日军对国民党鲁苏皖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胥金城部)“扫荡”,李、胥二人要求撤至苏中二分区暂避,上级决定由谢镇军具体与之接触和安排。他成功做好了对李、胥二人的工作,争取到胥金城部部分官兵在1943年初起义,组建了受我党领导的新第七纵队。
1943年初,郑英(彭炼)以特派员身份至伪军第9军军长颜秀五处,以军部副官身份作掩护,在颜部开展上层联络工作。2月,为挫败日伪“扫荡”,分区党委决定把军工厂一分为二,修械部分组成随军修械所,从制造手榴弹和地雷的人员中挑选精干力量组建榴弹厂。榴弹厂由谢镇军负责,隐蔽到颜秀五控制的据点去。谢镇军和郑英对搬去哪个据点、打什么“旗号”、怎么使颜秀五接受我方行动等问题,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做了详细研究。经与李明扬、颜秀五商妥,我榴弹厂以李明扬部榴弹厂的名义,搬到颜秀五控制的塘头镇据点内继续生产。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首先被驻郭村的伪军团长王剑斋怀疑和暗查,又遇到泰州日军情报人员的查问,险象环生,好在这些险情都在谢镇军的预判中。谢镇军、郑英,以及榴弹厂领导、同志们共同努力,最终胜利完成任务。5月,经谢镇军联系,我方还从颜秀五处买回一部车床,解决了18旅军工生产的一大困难。
1943年初,苏中第一地委和第一军分区转移到樊川以北地区,经常受到驻樊川和永安据点敌军的袭扰。为保障分区机关安全,及时掌握敌军动态,分区领导要求谢镇军对伪军独立旅旅长夏烁武部做争取工作。谢镇军先要敌工科同志到樊川附近的伪化区调查,摸清敌军强加给当地人民的苛捐杂税、粮草和人力负担,当地伪政权中哪些人与夏来往密切,以及他们的政治态度等情况。然后,谢镇军亲访当地以爱国抗日著称的开明地主吴襄哉,说明来意。吴襄哉起初顾虑较多,谢镇军以诚恳、平等的方式,向他说明争取伪军是抗日斗争的重要方面。经过一番工作,吴主动出主意、找关系,托东汇镇镇长向夏烁武传话。谢镇军只身前往樊川镇,与夏烁武等伪军头目谈判。此后,我敌工部门对夏部驻各据点大小头目开展长期的争取瓦解工作,建立了关系网,为掌握敌军动态、保障领导机关安全创造了条件。1943年秋,谢镇军派陈泉、杨鹰两同志,突袭高邮车逻镇伪武装警察中队,迫其中队长答应保证我交通人员的安全,从而保障了苏中与淮南军部交通线的安全。
1944年春,苏中一地委敌军工作委员会、军分区敌工科在高邮樊北召开各县敌工部长会议,研究部署开展城市工作和打入敌军工作。3月16日车桥战役胜利后,驻宝应县城的两名日兵在我政治攻势和俘虏政策感召下,从范水据点到我根据地投降。10月14日,驻江都仙女庙的日军部队兵长(即班长)渡边,偕妻带枪向我投诚。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为打击拒不向新四军投降的日伪军,华中野战军先后发起高邵战役和陇海路东段战役。在高邵战役中,高邮、江都城工部配合华中野战军进行瓦解日军工作;攻占邵伯时,香河正男等日本战友对日军喊话,协助我军炮兵轰击顽敌。陇海路东段战役中,谢镇军通过工作,争取了日军一个中队缴械投降,后又通过他们喊话,争取了另一个车站的日军士兵投降。
身患重疾日夜操劳
1946年,谢镇军在华中二地委任民运部副部长、城工部部长,因哮喘病加重,经组织批准至大连治病疗养。病未痊愈,他又投入工作,先后担任山东省青州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华东党校(二部)南下干部纵队副大队长,华东野战军南下服务团第四大队政委兼大队长,福建人民革命大学三部主任,福建龙岩行署党组代书记、副专员、专员,龙岩地委第一书记、军分区政委等职。
谢镇军因哮喘病严重,曾手术锯掉了三根肋骨,身体一直较虚弱,而在龙岩任职期间又得了严重的肝病。1963年,组织上考虑让他回省里工作,他要求留在当地,说:“粮食年产量不达到8亿斤,我不离开龙岩!”他日夜操劳,常常是手按着腹部、忍着阵阵疼痛听汇报和处理公务。他曾说“我要把闽西的山山水水都跑遍”。当群众看到这位身穿朴素中山装、脚穿一双旧得发白的胶鞋的地委书记来走访,都把他当自家人,跟他用客家话拉家常。
1964年12月,谢镇军英年早逝。张鼎丞、谭震林、陈丕显、叶飞、彭冲、方毅、谭启龙、梁灵光等,都以花圈、挽联、唁电等表示了悼念。1994年谢镇军逝世30周年时,他的老战友、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题挽词:“一代英才丹心报国垂青史,卅载风雨鞠躬尽瘁为人民”,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战友的怀念,也高度概括了谢镇军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