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仁治,1905年5月19日出生在江苏省海门市天补镇(今三星镇)广丰村。1924年他在海门中学毕业后,经其兄旧时同学、山西省督军李烈钧推荐,自费去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工兵科深造。1928年夏他学成回国,担任国民革命军教导第一师上尉教官。1930年5月,他调任宁、镇、澄、淞四路要塞司令部工兵训练处少校连长,后又奉调陕西省刘茂恩部队任职。不久,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创建工兵学校,郁仁治调该校筹备处工作。工兵学校建成后,他任该校中校、上校教官多年。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郁仁治奉命赴上海,在十九路军翁照垣旅任参谋,负责设计构筑上海市区的防御工程,并亲自上前线参战,抗击日军。战事结束,郁仁治返回南京工兵学校。离开十九路军时,军长蔡廷锴送给他望远镜、军毯、铜质暖水壶等物,以作纪念。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海防形势紧张,郁仁治奉调去青岛担任国防工程处处长兼军警督察处处长,后因日军进逼,奉命撤退。在撤退前,郁仁治下令将青岛几家日商纱厂焚毁。日本奸商事先托人向郁仁治说情,贿以巨款,企图收买他以保全纱厂,被郁严辞拒绝。
1938年1月,华北领土大部沦陷,抗日前线战事紧急,郁仁治接受国民党当局委派,赴前线担任山东省第一区专员兼军事特派员,授少将军衔,在肥城、长青、东阿、平阴等县组建抗日武装与侵华日军作战。郁仁治决心以身报国,在家信中写道:“我现在独当一面,文武兼管,所寄照片两张,妥为保存。小孩读书应教他看图识字。”他在给父亲的信中慷慨陈词:“男隶属军籍,效命疆场,誓与日军周旋到底,最后胜利必属于我。”在另一封给妻子的信中,他写了一首诗“郁郁文章道理深,仁爱及人薄自己,治国愿捐七尺躯,抛颅洒血沃华土,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崇高的爱国热忱和誓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坚定信念。
同年11月27日,郁仁治率一个团,驻在肥城县西南演马庄,遭日军突然袭击。敌以步兵、骑兵、炮兵、空军千余人联合来犯,郁仁治率部奋勇还击,激战数小时,予敌重创。后因敌人大举增援,郁部腹背受敌,寡众悬殊,陷于重围。这时,敌人因知郁仁治曾留学日本,便喊话劝降,遭郁愤怒拒绝。郁仁治率部奋勇冲击,突出重围时不幸中弹,身负重伤,经东阿医院救治无效,壮烈殉国,年仅33岁。
12月23日,山东旅外同乡战地服务团在重庆举行“山东抗日殉国诸先烈追悼大会”,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及社会名流、学生、记者等600余人出席,国共两党军政领导都送了花圈和挽联。朱德、彭德怀的挽词是:“战事方酣,忍看多士丧亡,显其忠勇;吾侪尚在,誓必长期抗战,还我河山。” 郁仁治殉国后,国民政府追授其为陆军中将。2015年8月,郁仁治被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郁仁治所生四子一女,分别取名为郁义英、郁义雄、郁义豪、郁义杰、郁建英,因他希望后代也成为像他那样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英雄豪杰。郁仁治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奉献,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