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期●缅怀篇●

吴鸿赐:新四军的贴心人

作者:赵东云

皖南泾县,风光秀丽。这里是生态优良的“深呼吸”之城,更是一片红色沃土。在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曾涌现出曹妈妈、张妈妈、陈六香等众多拥军楷模,在她们身上发生的许多故事,至今仍在当地广为流传。吴鸿赐,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吴鸿赐,1880年出生于泾县茂林,家境殷实。吴鸿赐的丈夫名叫汪席珍,因此当地人都称她“汪老太”。1938年春,新四军部队集中皖南歙县岩寺,经过点验后,即誓师东进抗击日寇,新四军军部也先后移驻太平、南陵土塘、泾县云岭。这年5月,一支新四军民运工作队来到茂林。由于吴家住宅“辑园”房屋多,还有一个大院子,便于开展活动,因此民运队就住了进来。最早住进来的有吴敏慎、洪琪、叶明、王水萍等,后来又来了胡明、李桂英、姚念、纪白薇、李采芝等。
  吴鸿赐对民运队员们的生活起居非常关心。队员们的鞋破了,或者长时间穿着草鞋,老人家就会眯着眼睛给同志们做鞋,且将鞋底纳得特别厚实。年龄最小的队员菡子,外出宣传走的山路多,穿坏了好几双草鞋,吴鸿赐就依着菡子的脚量好鞋样,连夜为她赶制了一双布鞋。
  茂林是个大集镇,当地有“小小的泾县城,大大的茂林镇”之说,又处于交通要道,经过这里的人员很多。同志们知道辑园有民运队,就经常来这里吃饭、住宿或休憩,连粟裕、袁国平等首长都曾在这里住过,让辑园像是新四军的“招待所”。对于这些南来北往的同志们,两位老人总是热情接待。
  经过民运队的辛勤努力,不多久,茂林先后建起了农抗、工抗、青抗、妇抗等群众性抗日团体。吴鸿赐虽已年近花甲,仍报名参加了“妇抗会”,后来还担任了妇抗会主任。一次,民运队召集群众开动员大会,吴鸿赐登台发言,号召有志青年积极参军保家卫国。她富有感染力的演讲,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在另一次群众大会上,国民党方面派来的一个联络参谋大肆污蔑新四军。那人讲完后,吴鸿赐以群众代表的身份登台发言,摆事实、讲道理,逐条驳斥那些污蔑之词,使那家伙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中共茂林区委开展工作需要一个秘密活动场所,吴鸿赐得知消息后,带他们找到了一个幽僻的仙姑庙。于是,“仙姑的家变成了茂林区委的办公室”。这样,民运队白天外出动员、联络群众,晚上就在仙姑庙开会、议事,战地服务团和茂林地方上的许多同志,就是在那里秘密入党的。吴鸿赐老人也是在那里入党的。当时组织入党仪式的吴敏慎后来回忆说:“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半个世纪前,她严肃地站在红旗前举起右手向党宣誓的情景。”
  吴鸿赐倾心共产党、支持新四军的一系列言行,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和仇视。皖南事变后,他们抓捕了吴鸿赐,将她关押在潘村一家祠堂里。敌人对她严讯,但老人家坚不吐实。后汪席珍积极奔走、多方活动,将她保释出来。
  吴鸿赐一回到家,立即将掩藏在地板下小洞穴中的妇抗会会员名单和其他文件取出来销毁,以防落入敌人手中。果然,后来敌人又两次把吴鸿赐抓去,对她拷打、折磨,反复追索妇抗会名单和地方党组织的情况。吴鸿赐咬紧牙关,毫不屈服,后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才被保释放出。出狱后,吴鸿赐心中挂念着皖南事变前新四军寄养在群众家里的子女,多次让汪席珍前去探望。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吴鸿赐,她作为特邀代表受邀参加皖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64年吴鸿赐病逝于合肥,终年85岁。弥留之际,老人口中仍不时念叨着战地服务团、民运队同志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