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期●扬我中华魂●

“歼-10之父”宋文骢:一生铸剑付长空

作者:子夫

最近,因为两个邻国间的一场冲突,让具有“中国血统”的“歼-10”战机(代号“猛龙”)声名鹊起,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闹话题。人们在热议一个小时空战、0比6战损比的同时,怀念起了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被誉为“歼-10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宋文骢(Cōng)。

少年立下报国志
  1930年3月26日,宋文骢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云南很快成为日军轰炸的重灾区。“在儿时的记忆中,满街都是难民和伤兵,到处是焦土和弹坑。日本人的飞机,每天都在头上盘旋。警报一响,全城就乱作一团,大人赶紧带着我们躲敌机。那样的日子,几乎伴随着我的童年……”时隔几十年,宋文骢回想起儿时的经历,依然刻骨铭心。目睹日寇的暴行,少年宋文骢立志“长大要当飞行员!驾驶战机保家卫国”。
  1946年9月,宋文骢进入昆明西山区第一中学读高中。学习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他加入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高中毕业后,他跑到滇东南文山州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成为一名侦察员。他胆子大、脑子活,在昆明和平解放过程中,冒着极大风险传送情报并立功。
  1950年,刚刚组建的中国空军在部分省市招收飞行员。儿时梦想被激活,宋文骢立即报名,兴冲冲辗转到重庆参加招飞体检,结果因身体原因被淘汰。招飞人员爱惜他是高中毕业生,劝他去航校学地勤,将来当个机械师,一样能天天跟飞机打交道。就这样,宋文骢来到长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航空学校,成为航校第一期学员。
  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准备出国作战的中国空军对机务人员需求增加。1951年5月,宋文骢提前毕业,被分配到空9师27团担任机械师;9月,随军入朝参战。在苏联机械师的指导下,宋文骢很快成为技术骨干,经他维修和保障过的飞机,没有一架出过故障,他也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宋文骢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飞机设计。1960年7月毕业,他被分到国防部第六研究院飞机设计研究所(即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担任气动布局组组长。当时,中国航空工业还在蹒跚学步,有一幕场景深深地刺痛了他。他说:“在一次技术会议上,一位苏联专家发言时掏出一个笔记本,我们的一位同事下意识扭过头去看了一眼,招致这位专家的不满,事后煞有介事地提出了抗议。”这让宋文骢感到技术上仰人鼻息的憋屈,坚定了以后走自主研发道路的信念。

青骥奋蹄向云端
  1970年5月,宋文骢与300多名同事乘火车离开沈阳,到成都组建沈阳601所成都分所(即611所)。1980年6月17日,宋文骢任611所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此时的中国空军,装备的歼-7和歼-7总共不过几十架,主要还靠着二三十年前仿米格-19的歼-6撑起祖国的一片蓝天。
  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航空领域发展很快,美国空军已经装备第三代战斗机F-15和F-16上千架。而我国的第二代歼击机——歼-7的研制还在进退维谷。
  1982年2月,我国新一代战机研制方案评审论证会在北京召开,主角是沈阳所的歼-13方案和南昌所的强-6衍生方案。宋文骢作为成都611所的代表,只是去“帮助参谋参谋,完善完善方案”。令宋文骢没有想到的是,主办方另外给了他们15分钟的单独发言机会,阐述对当前飞机设计方向的见解。宋文骢和同事们紧急准备,连夜将自己数年来研究积累的新一代飞机构想方案全盘整理出来。在会上,宋文骢首先描绘未来空战场景,进而提出对新飞机性能的要求,包括鸭式气动布局、超强机动性、电子对抗、超视距作战等。他讲解时,全场一片安静,继而愕然,结束后几秒钟,全场突然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宋文骢以超前的思维勾勒出了中国未来三代机的发展方向,使会议主办方决定放弃原本的歼-13和强-6保守二代半选型计划,转而提前采取全新的三代机方案,宋文骢和他代表的成都所由会议的配角变成了主角。
  之后,又经过几轮的方案完善、论证和对比,以对标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三代机F-16、幻影-2000等的歼-10方案通过了。但接下来的研制才是最难的。1986年,时年56岁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肩负起了我国自主研发新一代先进战斗机的历史重任。
  飞机设计研制过程中,宋文骢既是领导又是专家。他力主技术民主,鼓励创新,不仅性格开朗而且点子多,常被同事们戏称为“宋老鬼”。根据歼-10的需要,他亲自创设“战术技术与气动布局”专业,自己当组长。这些谋划与布局为后来歼-10“17分钟试飞的一鸣惊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掉技术上的困难,611所还面临一个实际问题,就是缺钱。歼-10 的研制,一度因为资金问题原地踏步。当时,不少人提出“与歼-10相比,苏-27 性能优异”,“歼-10干脆下马别搞了,把钱省出来买苏-27 更合算”。有领导甚至说,成飞搞歼-10是“5分钱想上长城,车票都买不起”。还有人说,“新技术超过了60%,肯定是要失败的”。
  宋文骢和611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最困难的岁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对歼-10的研制给予了毫无保留、最为坚定的支持!对于大量进口苏-27战斗机的这种观点,在会议上,刘华清先是让在场的宋文骢发言。宋文骢起身道:“苏-27 的确性能优异,但是和歼-10相比,二者性能各有所长,苏-27是替代不了歼-10的,两者应该是相互配合。”刘华清点头赞许:“苏-27 再好,也是别人家的孩子;歼-10就是再困难,也要搞下去!”
  在接下来漫长的研制过程中,宋文骢领导广大设计技术人员,紧缩开支,一分钱掰成两瓣儿花。他们用晾衣杆搭建简易风洞,用自行车辐条制作传动装置,用米格-21零件拼装模拟驾驶舱……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先后攻克了先进气动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高度综合化航电武器系统等关键技术。

“猛龙”飞天傲苍穹
  1998年3月23日,是我国航空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天,也是宋文骢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在这一天,歼-10飞机在成都首飞成功。
  首席试飞员雷强是试飞大队最优秀的飞行员之一,这一天由他驾驶歼-10首飞。雷强回忆说,首飞当日,天气并不理想,能见度勉强达到5公里。由于紧张,他满脸通红,看起来像喝醉了酒,脉搏更是跳到了152次。然而,奇怪的是,当雷强深吸一口气走进机舱启动发动机以后,心里却完全平静了。歼-10犹如一道蓝色闪电,从地面掠起,直击长空!一项项试验顺利通过!
  17分钟后,雷强驾驶歼-10安全着陆,现场掌声雷动。歼-10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战机已经跻身于世界航空先进行列。
  看到歼-10首飞成功,宋文骢忍不住泪流满面。歼-10战斗机设计师杨伟说:“在那之前,从未见过老头流泪,但是在那一刻他哽咽了。他毕生的精力,最终化作了一种战斗力。”此时此刻,宋文骢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在现场激动地高声宣布:“为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我今后的生日就是3月23日了!”
  在接下来5年零8个月的时间里,歼-10试飞了3000 多个起落,创造了国产飞机在大气层最快飞行速度的纪录——1300公里/小时,实现了空中启动和空中对接加油,圆满完成了空中实弹击落超音速靶机等多项试验。2006年12月29日,新华社向世界宣布:“由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歼-10战斗机,已成建制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这对加快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巩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这一年,宋文骢76岁,离他受命为歼-10总设计师之时,已经过去了整整20个年头。
  2007年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歼-10飞机工程”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0年2月10日,宋文骢当选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辞简洁凝练地概括了他为我国航空事业奋斗的一生: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进钢铁雄鹰。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他怀着千里梦想,他仍在路上。
  宋文骢为祖国的航空事业殚精竭虑,把一生精力投入到了祖国航空工业腾飞的伟大事业之中。2016年3月22日,就在歼-10成功首飞18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宋文骢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如今,以宋文骢最亲近的学生,歼-10双座型、FC-1和歼-20三型战机总设计师杨伟为代表,一大批飞机设计师、航电专家、飞控专家等优秀人才,已成长为各个领域的骨干和栋梁。“中国人民今天失去了一位大师”,但“宋文骢”这三个字将与歼-10飞机一起,闪耀在中国航空工业腾飞的光辉史册上。※